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

分类

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

ICD编码

01.3906

概述

皮质下血肿或脑叶血肿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约占15%,以额叶、颞叶、顶叶为多见。应注意动静脉畸形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内血肿相鉴别。CT扫描可以确定其部位和大小。如血肿<30ml,临床症状稳定,可行保守治疗观察,许多病人可吸收自愈。但如观察过程中症状加重,或血肿量在30ml以上,颅高压症状明显,应考虑手术治疗。此类血肿死亡率较低,早期清除血肿,有助于脑功能恢复(图4.4.1.2-1)。

适应症

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适用于:

1.发生于各脑叶的血肿在30ml以上,伴有中线移位,或周围水肿严重者。

2.经内科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加重,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的损害前清除血肿。

2.昏迷病人或半昏迷病人应争取在超早期清除血肿。

3.脑出血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等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时,如无手术禁忌应尽快手术。

4.手术后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定时间后症状又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则应再次手术。

禁忌症

1.病情发展快,病情垂危,年龄超过80岁,深昏迷病人。

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脑强直脑干有继发重度损害者。

3.伴有严重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肾功能衰竭者。

术前准备

1.术前应行CT扫描或MRI检查

2.对严重血压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

3.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应立即静滴20%甘露醇250ml,并迅速做开颅清除血肿的准备,争取尽早解除血肿的压迫。

麻醉和体位

一般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依血肿所在脑叶,取相应的体位

手术步骤

1.切口和骨瓣开颅

一般以出血的脑叶部位为中心做马蹄切口,头皮及帽状腱膜翻向下方,在预定钻孔处推开骨膜准备钻孔。一般钻4孔形成骨瓣,连同骨膜把骨瓣翻向下方或侧方。

2.硬脑膜切开

若颅内压力很高时,先在硬脑膜切一小口,电凝止血后穿刺血肿,抽出一些陈旧血液后弧形剪开硬脑膜,硬脑膜翻向矢状窦侧。

3.皮质切开血肿清除

选无血管区或以穿刺点为中心切开皮质2~3cm,双极电凝脑表面血管后,再用窄脑压板分开皮质则可达到血肿,应用吸引器吸除血块。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则塌陷,搏动恢复,用等渗盐水冲洗血肿腔后置硅胶管引流。若发现活动性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止血,吸引器吸除血凝块时要防止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4.关颅

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用硅胶管引流,颅内压力仍很高时也可去骨瓣减压,如脑组织塌陷、搏动好可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逐层缝合头皮后关颅。

术中注意要点

本手术的关键步骤是切开皮质时要尽量避开功能区,在无血管处进入,分开脑皮质时尽量沿神经纤维走行方向,以保护神经功能,血肿清除时防止损伤血肿壁周围正常脑组织,操作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

术后处理

1.术后病情有恶化时应行CT复查除外血肿复发。

2.应继续控制血压,如一般降压药作用不明显时,可术后早期使用硝普钠降血压以防血肿腔再出血。

3.术后抗癫痫治疗。

并发症

1.术后再出血。经CT证实后,需再次手术。

2.胃肠道出血。因出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应激性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处理。

3.术后偏瘫或失语加重,多系术中牵拉或损伤运动区及其传导束所致。术后加强功能训练。

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脑皮质下血肿清除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