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低血压2.jpg

低血压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的总称,一般来说按常规测量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0/0.8kPa)时,可称为低血压中医学上低血压属“眩晕”、“虚劳”等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发病原因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以致出现虚脱休克的征象,称为急性低血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而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其防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发病机制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的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此外,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某些调节血压的物质排泌失衡,如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类等升压物质分泌降低,而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舒血管物质增多,也可能参与低血压病的形成。至于遗传因素,年轻时患过某些传染病,慢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营养失调如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缺乏。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职业等等对低血压病的产生也可能有关。

中医病因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劳逸过度、饮食失调以及久病失治,机体出现气虚阳微或气阴两虚,导致心脉鼓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或血虚不能充盈血脉,导致心脑失养,脑髓空虚而现头晕目眩甚至晕厥等症。

预防

日常预防

1.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2.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

3.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

4.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5.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

6.无症状性低血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通过适当参加体力活动来增强体质,提高对血压变化的调节能力,也可服补益气血的中药。

注意事项

1.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及足够的睡眠。所以低血压的患者,应过规律的生活。

2.低血压患者入浴时,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晕倒,泡温泉也尽量缩短时间。

3.对血管扩张剂,镇静降压药等慎用。

4.有直立性低血压的人:可以穿弹性袜。夜间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先宜活动四肢,或伸一下懒腰,这样活动片刻之后再慢慢起床,千万不要一醒来就猛然起床,以预防短暂性大脑缺血。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闭合双眼,颈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后慢慢站立起来,持续约10一15秒钟后再走动,即可达到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目的。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鸡蛋鱼乳酪牛奶等,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常见症状

症状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据统计,有上述低血压状态的人约占健康人的2.5%~3.5%,常见于经常从事较大运动量的人群如体育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而体型瘦长的年轻妇女也不少见,生理性低血压可有家族性倾向,无重要临床意义。

原发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疲乏、无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疲劳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头痛、头晕

低血压病的患者中,头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眩晕;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晕厥倒地,常在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头痛头晕可能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心前区隐痛或不适

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心绞痛样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神经功能障碍

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浑身忽冷忽热,时有蚁爬感,手脚麻木等。

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其他

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中医分型症状

中气下陷型

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阴两虚型

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

肾阴不足型

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

心肾阳虚型

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湿困中焦型

头矇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

临床检查

体格检查

低血压患者除了注意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外,尚应注意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的比较测量,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动脉狭窄。除此之外,查体时还应注意患者面容、皮肤色泽、毛发分布、胖瘦、有无水肿等一般表现;心脏查体尤应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患者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等。

心电图

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有无ST-T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波。

心脏B超

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压的诊断。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

可明确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脏疾病。

X线检查

通过透视胸片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血管。

脊髓造影

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化验检查

对怀疑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做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血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亦有助于诊断。

诊断鉴别

鉴别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动脉血压测值达低血压标准,除外继发性低血压病和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

低血压患者注意询问以下情况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询问除低血压外,有无其他血管症状,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无则考虑为原发性低血压。

2.询问有无急重症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减低,心排血功能障碍。

3.询问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无高原居住史,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临床表现,有无代谢性疾病,脊髓病变。

4.询问低血压状态是何时发生的,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有无明显关系,有无长期卧床病史,有无外科手术,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的原因。

5.询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长短,临床表现与服用药物的关系。

通过详细询问以上情况,能明确低血压是原发性或继发性,是否为急性低血压,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可能明确原发病因。

分类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这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无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备、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症状更为明显。

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改变到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心悸、颈脊部疼痛等。多种疾病可用起直立性低血压,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或其他情况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继发性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慢性营养不良和血液透析等。

餐后低血压

餐后发生的低血压。

排尿性低血压

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多因夜间膀胱满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所致。

药物性低血压

老年因病服用降压药如甲基多巴胍乙啶、优降宁、安定类、氯丙秦嗪、奋乃静,双氢克尿噻、速尿、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压。

并发症

低血压病的患者可有头晕、黑矇、眩晕,甚至晕厥,常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发生。还可出现心绞痛血糖降低或性功能衰退等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生理性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因为某些所谓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变为低血压病,也可能原属病理性低血压病,只是早期未能发现有关病理改变而误认为是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原发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营养方面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烟酰胺(维生素PP)等。适当饮用咖啡、可可和浓茶,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中枢功能,有利于提升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此外,饮用蜂蜜或蜂王浆也有裨益。

2.适当参加运动和医疗体育:

如医疗体操、保健操、太极拳、气功、按摩以及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压。

3.其他:

对于上述治疗无效且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激素,如9-a氟氢可的松0.1mg/d开始,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本药具有水钠潴留作用,通过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压。必要时可辅以咖啡因麻黄碱(15~30mg,1~3次/d)和盐酸士的宁肌内注射。此外,根据临床症状可予以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中气下陷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选】补中益气汤

【药物】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山药15克,桔梗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气阴两虚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方选】归脾汤生脉散

【药物】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2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归脾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肾阴不足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

【治法】益肾补阴。

【方选】六味地黄汤

【药物】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龟板15克,枸杞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知母10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心肾阳虚

【症见】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选】金匮肾气丸

【药物】干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20克,牡丹皮10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湿困中焦

【症见】头矇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一般病程较长。

【治法】温化水湿,和胃畅中。

【方选】胃苓汤

【药物】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白术12克,桂枝6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薏苡仁20克,滑石15克,车前子(包煎)15克,砂仁(后下)10克,白蔻仁(后下)12克,甘草3克。

【中成药】香砂胃苓丸五苓散等。

经验方

1.甘草肉桂桂枝各15克,五味子2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当血压回升到症状消失后,继续服药4天,以巩固疗效。

2.甘草、五味子各12克,茯苓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开水冲泡代茶饮。服药3-10天后,血压可平均上升20-30毫米汞柱。

3.黄芪30克,当归6克,龙眼肉15克,红糖10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4.黄芪党参各30克,五味子20克,麦冬10克,北柴胡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15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1个疗程即可见效。

简秘方

1.核桃仁40克,党参3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次。

2.莲子20克,大枣6枚,生姜6片,水煎分2次服。

3.陈皮15克,核桃仁20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服。

4.人参莲子各10克,冰糖30克,隔水炖后,吃莲子喝汤。

飞针疗法

【低血压飞针疗法—】

刺激部位:手厥阴线,手少阴线,顶中线

头晕加额中线、颐前线,四肢不温加背中线上胸段,晕厥加水沟、素骼、掌中线。

针具选取:圆利针。

操作规程:均用圆利针飞针刺激。

【低血压飞针疗法二】

剌激部位:顶中线,背侧l线,足阳明经筋颈部段。

心阳不振加胸中线、胸侧2线,中气不足加上腹部刺激区、足阴线,心肾阳虚或阳气虚脱加下腹部中线、背中线。

针具选取:圆利针,丛针。

操作规程:顶中线、背侧l线、足阳明经筋、足阴线、胸中线、胸侧2线行圆利针飞针刺激,上腹部刺激区用丛针飞针刺激。

头针疗法

【取穴】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

【操作方法】快速进针,将针体迅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沿皮进针后行轻刺激量的进气法,行针时嘱患者闭目,放松身体,意守丹田(或腹式呼吸),手法持续1~3分钟,留针1~2小时,其间每半小时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进行2个疗程。

【注意事项】原发性低血压多因气血不足或中气虚弱,清阳不升而致。临床多以补益气血,调理肝脾为治。百会穴具有明显的升清提气作用,资料表明,治疗后,患者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容积增大,血压也会随之上升。为了巩固效果,可经常用艾条在百会关元温和炎。用此法对一些症状性低血压也有一定疗效。

耳针疗法

【取穴】主穴:心、肾上腺、皮质下。配穴:交感脑点、升压点、

【验案】用耳针治疗低血压21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据解放军总医院新医科报道:用耳针治疗13例低血压均收到血压上升,症状消失的疗效(《医疗经验汇编》)。

护理

日常护理

1.荤素搭配。桂圆、莲子、大枣、桑椹等,具有健神补脑之功,宜经常食用,增强体质;由失血及月经过多引起的低血压,应注意进食提供造血原料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铜、铁元素的食物,如肝类、鱼类、奶类、蛋类、豆类以及含铁多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纠正贫血

2.低血压病人宜选择高钠(食盐每日宜12-15克)、高胆固醇的饮食,如动物脑、肝、蛋黄、奶油、鱼子等,使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也随之增加,动脉紧张度增强,血压将随之上升。

对症护理

1.低血压患者要坚持锻炼身体,但不要做体位变动过大、频繁低头的运动。一般来说,以动作舒缓的体育项目为宜,像太极拳、步行、慢跑、游泳等。

2.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可增加一定量下肢力量练习,对低血压患者大有好处。

3.活动下肢时,肌肉收缩能协助静脉的血液回流,而增加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使血压上升。比如采取“静立收缩腿部肌肉”的练习。方法是手扶桌沿,挺直腰背站立,大小腿进行有节奏的肌肉收缩运动,每组10次。如果站立时有头晕现象,也可以卧位进行,逐渐过渡到能站立完成。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2.宜吃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

4.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饮食禁忌

1.忌吃生冷及寒凉、破气食物,如菠菜、萝卜、芹菜、冷饮等。

2.忌吃玉米等降血压食物。

食疗保健

1.乌骨鸡1只(约重1500克)。将鸡去毛剖肚洗净,放人鸡腹肚中当归头60克,黄芪50克,红糖150克,米酒50克,再将鸡肚皮缝紧,入锅隔水蒸熟,吃肉喝汤,每半月吃一次,连吃两月。

2.红枣15枚去核,粟子150克,净鸡1只,鸡切成块状,大火煸炒,后加佐料,煮至八成熟,加红枣、栗子焖熟食之。

3.鲫鱼1条,糯米60克。将鱼洗净(不要去鳞)与糯米共煮成粥,每周用2次,连服两月。

4.嫩母鸡1只,黄芪30克,新鲜天麻100克(干品15克)。鸡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用凉水冲洗。将天麻、黄芪切片装入鸡肚内。将鸡放于沙锅中,加葱、姜适量,盐、酒、陈皮15克,水适量,用文火炖至鸡烂熟,加胡椒粉2克,即可食用。

5.猪心1个,黄芪20克,当归12克,党参30克,川芎6克,加水炖熟,吃猪心喝汤。

6.红枣20克,沙参15克,生熟地各10克,加水适量用炖盅隔水蒸3小时后,加蜂蜜适量每日分两次吃完,连服15天。

7.韭菜适量,捣烂取汁,每日早晨服1杯,常服用,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8.当归黄芪红枣各50克,鸡蛋4只同煮熟,吃蛋喝汤,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吃。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低血压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低血压》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