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疾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膀胱疾病(diseases of urinary bladder),膀胱是人体尿液贮存和排泄的器官,任何原因导致膀胱失去上述正常功能,即会出现排尿次数、尿量和尿色上的异常,发生膀胱疾病

膀胱疾病有以下几种:

膀胱先天性异常

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膀胱可发生先天性异常,包括膀胱外翻重复膀胱膀胱憩室膀胱颈挛缩脐尿管囊肿畸形

膀胱外翻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下腹壁和膀胱前壁缺损,导致膀胱后壁向前外翻,双侧输尿管口直接外露,尿液不断向外喷出。同时合并尿道上裂。因耻骨联合分离股骨外旋,故走路呈蹒跚状。诊断比较容易,但应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泌尿系统和全身其他器官有无畸形。本病易发生肾的逆行感染,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时造成死亡,故应及早治疗以挽救生命,治疗时除少数条件较好者可修复膀胱,争取正常排尿外,多数需行直肠膀胱或回肠膀胱等尿流改道手术。

重复膀胱

为少见的畸形,可有完全和部分重复膀胱,在极罕见的情况下可见多房性重复膀胱。常合并重复尿道等畸形。诊断主要靠膀胱造影膀胱镜检查,有时需与膀胱憩室鉴别。治疗时需同时考虑合并畸形的治疗,单纯重复膀胱则手术切除其隔膜即可。

膀胱憩室

较少见,膀胱壁呈袋状向外突出,大小不一。男性病例远较女性为多。除先天性憩室外尚有后天性(或继发性)憩室。前者系先天性异常,憩室壁较完整,有较正常的肌肉层,而后者系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持续增高,膀胱壁代偿肥厚,粘膜由增粗之肌纤维间隙中突出形成憩室,故其壁仅由粘膜和纤维组织组成。偶有极少量肌纤维而无完整的肌肉层。容积较小的憩室本身可无症状,较大憩室则尿液不能及时排空,临床可出现二段排尿现象,长期尿滞留易发生感染,偶有发生肿瘤者。诊断可行膀胱造影,造影剂充满后观察膀胱外形,若不甚清楚,则可在排尿后再拍一张,憩室内造影剂滞留为其特点,也可经膀胱镜诊断。较大憩室应手术切除,若系继发憩室则应去除梗阻病因。

膀胱颈挛缩

系先天性膀胱颈部狭窄,表现为排尿不畅慢性尿潴留症状,如尿频、充盈性尿失禁等。病程较长者可继发肾和输尿管积水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受损。诊断时需与尿道瓣膜尿道狭窄神经原性膀胱相鉴别。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了解双肾功能、上尿路有无扩张积水及膀胱形状。膀胱镜检查时会发现膀胱颈紧缩,呈环状狭窄,三角区肥厚,膀胱可有成小梁及假性憩室。治疗以经膀胱或经尿道行膀胱颈成型或切除以解除颈部梗阻。

脐尿管囊肿

胎儿脐尿管在生后多愈合成纤维索条,若中段未闭合久之即形成囊肿,若全长未闭合则形成脐尿管瘘,有尿液自脐部流出。脐尿管囊肿的临床表现为下腹正中深部包块,继发感染时则有压痛炎症表现。诊断较易,治疗以手术切除,感染严重时则先行切开引流,待控制感染后再切除。

膀胱瘘

膀胱内的尿液经瘘孔流出体外,或流经邻近器官再排出体外。包括膀胱阴道瘘、膀胱肠瘘、膀胱皮肤瘘等。以膀胱阴道瘘多见。

膀胱阴道瘘

常见病因有:①分娩时损伤,多因分娩过程中胎头将阴道前壁和膀胱压在耻骨后时间过久,引起压迫性坏死形成,偶有因使用产钳不当或土法接生剪破膀胱而形成;②手术损伤,多见于骨盆内较困难的手术如子宫全切除术等,偶可伤及膀胱;③膀胱和宫颈疾患如结核或肿瘤等,偶可相互侵犯造成膀胱阴道瘘。症状为尿液全部或部分由瘘孔经阴道流出。瘘孔较大时易于诊断,瘘孔小时需仔细进行阴道检查,膀胱镜检查对确定瘘孔部位尤为重要。多数病人可行修补术而治愈,手术途径视瘘孔部位大小而选经阴道或膀胱内。极少数病例无法修补需行尿流改道手术。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此病已明显减少。

膀胱肠瘘

可发生在膀胱与小肠或直肠间,多由邻近膀胱的肠管发生炎症侵犯膀胱而造成,偶可因外伤或肿瘤引起,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合并膀胱直肠瘘。其症状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如尿频、尿痛等,也可出现尿中带气及粪便等,偶有经尿道排出蛔虫者。膀胱造影,特别是在荧光屏下直接观察造影剂的分布,有助于决定瘘孔大小及部位,必要时辅以膀胱镜纤维结肠镜检查。膀胱肠瘘形成后应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并修补瘘孔,效果满意。

膀胱皮肤瘘

由膀胱贯穿伤或手术造成。尿自皮肤瘘孔流出。下尿路正常时瘘孔多可自行愈合,或经留置尿管后愈合,若拔管后仍经久不愈合,则应考虑下尿路有梗阻因素或膀胱粘膜与皮肤直接愈合形成上愈性瘘管,则需手术去除病因,切除瘘管缝合瘘孔。

压力性尿失禁

发生于经产妇,由于阴道前壁松弛,膀胱膨出,有效尿道缩短,故当咳嗽、大笑、跑步等使腹压增加时即有尿至尿道口溢出。诊断可测量尿道长度小于3cm,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呈漏斗状,膀胱尿道后夹角增大,托起膨出之膀胱再咳嗽时无尿失禁情况。手术可行阴道前壁折叠术或膀胱颈悬吊术

中医

膀胱病,属六腑病候之一。膀胱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之称。与肾相表里,有化气行水等功能。膀胱病则有虚寒实热等不同病机。临床多见湿热蕴结、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诸病。突出症状小便失常(如遗溺癃闭淋浊、溺时疼痛等)。《内经》所论即包括多种病证。《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太平圣惠方》卷七:“虚则生寒,寒则滑,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则是膀胱虚冷之候也。”又云:“实则生热,热则膀胱急,口舌燥,咽肿痛,小便不通,尿黄赤色,举体沉重,四肢气满,面肿目黄少腹偏痛者,则是膀胱实热之候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不约为遗溺。”不利多实,不约多虚(为膀胱气虚)。《杂病源流犀烛·膀胱源流》:“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小便淋沥,故遗尿。”根据不同的膀胱病证,分别选用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清热通淋、化石等法。参见有关各条。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膀胱疾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膀胱疾病》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