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脂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胆汁酸

基本介绍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都需经进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这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检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的重点项目。

短期饥饿也可因储存脂肪的大量动员,而使血脂含量暂时升高。这就不难理解您到医院检查血脂时,医生要求您在进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它东西,空腹12小时后再抽血了。  

主要种类

血脂主要包括:

(1)胆固醇(简写为Ch),约占血浆总脂的1/3,有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其中游离胆固醇约占1/3,其余的2/3与长链脂肪酸酯化为胆固醇酯。

(2)甘油三酯,又称中性脂肪(简写为TG),约占血浆总脂的1/4。

(3)磷脂(简写为PL),约占血浆总脂的1/3,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神经磷脂等,其中70%~80%是卵磷脂。

(4)游离脂肪酸(简写FFA),又称非酯化脂肪酸,约占血浆总脂的5%~10%,它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类本身不溶于水,它们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在正常情况下,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4种。区带电泳法也可相应地把血浆脂蛋白分为CM、前β(Preβ)、β及α脂蛋白4种。血浆各种脂蛋白中蛋白质与脂质含量(重量%)  

相关标准

血脂正常值范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为<130mg/dL;临界值为130~159mg/dL;过高值则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者。

(1)血浆总胆固醇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总胆固醇>240mg/dL者。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为<130mg/dL;临界值为130~159mg/dL;过高值则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者。

(3)血浆甘油三酯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00mg/dL;临界值为200~239mg/dL;过高值则是指血浆甘油三酯水平>240mg/dL者。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50mg/dL;临界值为35~50mg/dL;危险值为<35mg/dL。  

对待方法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动范围均较大,也就是说正常人之间血脂含量的差异也很大,单凭一两种血脂成分的高低来判断病理变化,似乎显得说理不够。尽管血脂只占全身脂类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变化却可基本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状况。在膳食改变,剧烈运动及患病情况下,血脂都会有较大的变动。高脂肪饮食时,血脂含量明显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临床上测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时取血,才能反映病人血脂的实际水平。

因血脂的变化,主要与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机体动用脂肪库的情况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脂肪代谢方面的情况。有人在做肥胖与正常人的血浆脂类含量对比中,证明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超出正常含量范围者只占30%左右,比非肥胖者高1倍以上。另外,还证明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肥胖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因此,预防身体“ 发福”,及肥胖者积极减肥,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害怕血脂增高,人们甚至拒食脂类食物,这是很不公平的。就拿胆固醇来说,除了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的LDL胆固醇外,还有能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胆固醇,在机体内产生重要作用。HDL如转化成胆汁酸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转化为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发挥其对生育及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等等。这种胆固醇主要来自脂肪食物中,也就是说合理摄入“肥肉”,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相关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浆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 除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外(继发性高脂血症),绝大多数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原发性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血脂认识五大误区误

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的。不少人把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看作是多吃少动带来的“富贵病”。周玉杰教授指出,胆固醇异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它虽然与饮食运动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只要忌口、多运动就能解决的。在导致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素中,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不可改变。在可以改变的因素中,引起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此外,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习惯也是导致胆固醇沉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很多体重较轻的瘦人与严格素食者以为自己绝不会发生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问题,其实,只要他有上述危险因素,都可能因此出现冠心病。

误区二: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高、血流缓慢。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严重危害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研究显示,甘油三酯的增加未能显示与冠心病、缺血心血管病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而如果血液中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就会形成粥样斑块。有斑块的血管狭窄或破裂就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并非甘油三酯。

误区三:体检化验单没有“箭头”就是正常。如今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但鲜有人发现自己有胆固醇异常问题,因为化验单上并未发现有“箭头”。为什么流行病学专家的统计数据却如此之高呢?周玉杰教授介绍说,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化验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坏”胆固醇LDL-C需低于80mg/dL或者2.1mmol/L。重点人群,即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3mmol/L”这一指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误区四: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胆固醇异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慢性问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一时半会儿不会导致健康出大问题。实际上,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进展、急性突变、全程炎症。“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并且,这些斑块就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心梗、中风。如果不尽早控制,年纪轻轻的患者也同样会遭遇斑块破裂带来的恶果。近年来,影视明星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者中就不乏中青年人。在2004年布的一项报告中,仅在短短15年内,35~44岁间的北京男性居民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就增加了111%,45~54岁间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

误区五: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现在民间采用的一些保健品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不明确。不少中药作为治疗高脂血症用药的确也具有一定疗效,不少降血脂中药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作用很好,并在改善病人心脑血管状态方面有西药所不具备的优势,如第四代降脂宁颗粒

对于顽固型血脂高患者,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导药物,在临床医师的严密指导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血脂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血脂》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