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利恒(1880-1950年),名观,晚年自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罗墅湾人。伯祖兰生,祖葆初,均为孟河名医。

人生经历

谢氏幼承家学,熟诵《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方书、本草。又工古文辞,精究经书、历史舆地之学。甲午战争(1894年)后入致用精舍(原名龙城书院)学习新学。尝从苏州名医马培之学医。1901年肄业于东吴大学。1905年任教于两广优等师范学校,1911年前后两度供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医学图书。历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药总会附设中医大学校长;又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央国医馆等学术团体职务。1929年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时,中医界公推谢氏为赴宁抗争之首席代表,历时数月,终于迫使当局收回禁令。

行医成就

谢氏博记多闻,治学功深,向为医林所景仰。1917年丁甘仁等 创设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率先延聘谢氏为该校校长。谢氏制定课时,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从学弟子甚众,如秦伯未、张赞臣等都出其门下。他一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近贤陈存仁撰《谢利恒先生传记》中有云:“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讨论,不肯放弃也。”谢氏撰著较多,如《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等均已刊行。其中《中国医学源流论》为其代表作,书中纵论历代主要、学派及医学各科发展史,揭示中医与儒学的发展关系,倡言治医者要略涉自然、社会诸科学。谢氏曾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在中医学界影响相当深远。辞典博引古今医籍3千余种,旁及日本、朝鲜等方书。他曾考讹订谬,去芜存精,词目3万7千余条,计350余万字,历时八载,书乃告成。谢氏平素重视整理方剂及卫生保健之术,曾于1925年编印《家用良方》问世。该书为谢氏取其平日所得各种方法,参以诊病之经验而成,共分卫生、内科、妇科、幼科、救急六类。==学术观点==

一、平素重养生

谢氏对《内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体会颇深。尝云:“饮食睡眠,如能很好调节,则睡眠充沛,神清气爽;饮食有节,则脏腑宽舒;眠食安,则疾病少,清心寡欲,便可延年益寿,胜于药石之养生。”谢氏对气功亦很有研究。认为气功并不单讲静坐,而主张思想要纯正,生活有节制,则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脑子毫无妄想,静息片时,即是气功养生之法;且重视运动锻炼。晚年所锻炼的“导引摄生法”中,有几种方法是运动腰脚、动静相结合的锻炼法。对于病患者注意养生,认为尤属重要,无论急性病病后之调理,慢性病之治疗,均不可忽视养生。

二、治杂病重调理脾谢氏治理内科杂病,重于调理脾胃,认为昔贤“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很有价值。盖饮食入胃,运化水谷之精华而输布于五脏六腑、皮毛经脉,为正气之主,此东垣所以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他擅用醒脾、开胃、理气、宣化等法,不泥于东垣之方,而以补中益气是尚。

三、治时病重视湿邪 六淫之邪,虽均能为病,但谢氏认为沪地滨海,湿邪较多,最易感受,故疾病之挟湿者居多。治疗原则,固以开泄腠理,通畅大便为要;但湿为阴邪,若纠缠于气分,则常不为汗衰,不为下解;其法兼表则宜轻宣,小便不利则宜淡渗,胃纳不馨则宜芳香以化湿,脾为湿困则宜辛湿以燥湿。湿与痰有密切关系,湿滞过甚可化为浊饮,而浊饮又可化为顽痰;故痰饮必自湿邪,因而化湿方中又必须化痰,常用指迷茯苓丸、雪羹汤之类。指迷茯苓丸(半夏曲、茯苓、枳壳、风化硝)化停饮又能燥湿邪,在燥湿化痰中兼有通利;除适应于痰湿流注经络肩臂酸痛之证外,凡痰湿滞而不化者,均可使用。雪羹汤则有化痰热,祛顽痰的功效。

四、治妇人病重视调肝 谢氏云:“今世妇人诸疾,属肝失条达者居多,因而导致脾肾亦伤;是以治疗之法,勿忘责肝,肝气一平,诸症悉和,故治妇人病求之于肝,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治肝的方法,固有疏肝、、平肝、柔肝、养肝等法,但以疏肝气、养肝阴为要;二法每相兼为用。尝云:“肝气抑制不舒或横逆克侮,其肝阴无不伤者。”认为以逍遥散作为治妇女病症之要方,诚属有理;方中柴胡、白术疏肝和脾,白芍、当归养肝阴,配合应用,相得益彰。在其处方中,左金丸、佛手、绿萼梅,亦属常用之品。

五、辨妊娠 谢氏诊断妇女妊娠,每采用观察耳廓和按中指的方法,其法使病者背光正坐,医者立其侧,观其耳廓背部有无青筋暴露;如发现筋纹暴露,则医者用大拇指捏患者中指,从患者之指端起向第二、第三节轻轻上下移动,反复推动约5-10分钟;如觉指肚蠕动或轻或重、或微有反应的跳动者,可认为有孕之兆;诊其脉亦多滑疾有力。《内经》有“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之文,手中指一节至第三节中指肚上下蠕动者,为手少阴脉经气所致。心主血,血旺则易孕,故心脉厥厥而动应手搏击。此种试胎方法,尚不多见,姑录之,以供参考。

从医医案

感冒

顾孩,12月6日。

伤风咳嗽,发热不退,肌表易汗,舌苔干白,脉数,指纹紫,小溲短少;治宜宣通肺气,疏解表邪。

净蝉衣1.5g冬桑叶3g嫩前胡4.5g熟牛蒡子6g象贝母9g焦瓜蒌皮4.5g块滑石9g白蔻仁1.5g1.5g生米仁9g、焦麦芽(各)9g

案三、蔡××,12月19日。

感受时邪,咳嗽不畅,寒热不扬,胃呆胸闷,腰酸如折,舌苔灰腻;治以疏和肺胃,兼化浊邪。

淡豆豉12g陈佩兰4.5g陈青蒿4.5g嫩前胡6g光杏仁9g象贝母9g仙半夏4.5g炒竹茹4.5g左金丸9g(包)陈佛手4.5g桑寄生9g西秦艽4.5g川贝(炒黄)6g白蔻壳1.8g

案四、刘××,12月1日。

感受时邪,伤风鼻塞,寒热不清,咽喉红痛,脘闷额热,不食不便,已经三日,苔薄腻,脉浮而郁;治宜疏和肺胃,宜解表邪。

大豆卷12g熟牛蒡子9g嫩前胡4.5g薄荷叶3g象贝母9g广郁金4.5g射干4.5g瓜蒌皮4.5g江枳壳4.5g竹沥半夏6g左金丸9g(包)陈皮4.5g

按:伤风感冒,本属小候,疏风解表乃为大法,谢氏治此,虽本于疏解,但不忘化湿。而化湿之法,亦有多端,如顾案之用滑石、通草,以行水渗湿;蔡案之用佩兰、蔻壳,以芳香宣化;刘案之用陈、夏、枳壳,以理气燥湿;症情既有区别,用药岂能雷同。谢氏之用化湿法,应变殊多,上述三案,仅略举其例。

虚损 胡××,6月10日。

年甫弱冠,胸脘迫窄,痰涎常滞,咳呛易作,舌苔粘腻不化,遗泄频仍,初有梦而后无梦,形体羸瘦,精神颓散;心肾久亏,君相之火不藏;肺有痰湿,未宜偏补,丸方缓调。此所谓益其虚而齐其实也。

大熟地150g煅牡蛎150g黑料豆12g女贞子30g粉丹皮45g川黄柏45g建泽泻60g(盐水炒)车前子90g(盐水炒)云茯苓60g焦白术60g菟丝子120g(盐水炒)炒米仁150g远志苗45g川贝母45g抱木茯神60g湘莲子(连心)150g。

上药共为细末,以肥玉竹60g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晚淡盐汤送下9g。

按:虚损久咳,梦遗滑泄,固当责之娇脏亏损与心肾不藏,然形体羸瘦,精神颓散,则又与后天之滋生有关。谢氏以丸剂缓图之,诚得治慢性病症之要法,方中参以苓、术、米仁、莲等健脾益气之品,尤为要妙,且诸品有补益之功而无温燥之弊,遣方用药,确有分寸。==经验验方==

一、百御丸

组成:真茅术(米泔浸、米拌炒)600g生甘草300g炙甘草300g半夏(姜制)300g云茯苓300g白扁豆(炒)300g厚朴(姜汁炒)300g麦芽(炒)300g九制香附300g山楂炭300g广藿香300g神曲300g陈皮240g枳壳(麸炒)240g黄芩(酒炒)240g防风240g桔梗240g苏叶240g薄荷240g。上药各研细末和匀,以生姜、大枣煎汤为丸,如梧子大。每次服6g,温开水送服。病轻者日服1次,病较重者日服2次。

功效:祛风散寒,化滞燥湿。

临床应用: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腹泻身疼,黄疸湿浊。加味法:若症见寒热往来,关节烦疼,有汗者,加用葛根3g煎汤送服;但无汗者,仍用白开水送服。若一身尽痛或不痛,而不能转侧者,加用桂枝3g,有汗者,加用生米仁9g,均分别煎汤送服。若症见胸满谵语者,加用焦山栀3g豆豉6g;腹胀腹泻者,加用煨木香9g;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加用茵陈蒿6g焦山栀3g;身黄发热者,加用焦山栀3g黄柏1.5g;足跗肿或一身俱肿者,加用木通、猪苓(各)3g,以上均分别煎汤送服。本方由《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及《古今医鉴》保和丸等组合化裁,并以茅术发汗除湿为君,共奏解表和中之功。

二、谢订万应灵丹 组成:川芎(瓦上焙脆)30g石菖蒲(瓦上炒)9g白芷(去梗净)18g羌活(晒)24g苏叶(去梗净)18g茅术(生切晒脆)30g半夏(生用,姜汁拌晒)9g薄荷24g大黄(生用)30g木香(晒脆)15g川乌、草乌(均汤泡去芦皮)(各)15g独活(晒脆)12g当归30g葛根18g细辛9g胆星(另研)15g生甘草15g牙皂(生研)9g蟾酥(另研)15g明矾(另研)15g麝香(另研)3g。上药各研细末,和匀。用鬼箭羽60g煎浓汤滴为丸,如粟米大小,以飞雄黄为衣,晒干瓷罐贮存,勿令泄气。服时视病之重轻每次服20~30粒至40~50粒,老幼剂量减半,温开水送下;再研丸药数粒,嗅鼻取嚏。忌食鱼腥、生冷、面食及难消化之物。孕妇忌用。

功效:祛暑辟秽,理气化湿,豁痰开窍。

临床应用:主治受暑感风,冒寒夹湿,气闭发痧,肚腹胀痛,呕吐泄泻,山岚瘴气;又主痰迷气逆,头风心痛,中邪中恶,厥气迷闷,羊癫诸风及妇人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术散三生饮及《急救异疫奇方》雷击散诸方化裁组合而成。方中川芎功能上行头目,下调月经,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故用为君药。其与当归配用,“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参见《本草汇言》)羌活、独活、白芷、苏叶、茅术、半夏、薄荷、葛根、甘草等可疏邪化湿;川乌、草乌、细辛等以祛风寒湿邪,温经止痛;石菖蒲、胆星、牙皂、明矾麝香等以豁痰开窍;大黄、木香以理气通下宽胀。又鬼箭羽破血祛风,能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故取其浓汤滴丸以助药力。

三、齿痛汤方 组成:石膏12g生地6g荆芥3g防风3g丹皮3g生甘草1.5g。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热,祛瘀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风火牙痛。本方由《兰室秘藏》清胃散、《景岳全书》玉女煎、《外科证治全书》牙疼饮等方衍化而来,并综合了古今治疗牙疼方的经验。方中石膏、荆芥、防风,以疏风,生地、丹皮合生甘草以凉血祛瘀,缓急止痛。谢氏指出:“以此四味为主,再按各经加药”。若上4门牙痛,属心,加川黄连、麦冬;下4门牙痛,属肾,加黄柏、知母;上左尽牙痛,属胆,加羌活、龙胆草;下左尽牙痛,属肝,加柴胡、山栀;上右尽牙痛,属大肠,加枳壳、大黄;下右尽牙痛,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两侧牙痛,属胃,加白芷,川芎;下两侧牙痛,属脾,加白术;左右两口角各上2齿痛,加香附、川芎;下两口角各2齿痛,加赤芍、白术。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谢利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谢利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