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疟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足阳明疟的方药治疗

足阳明疟方用大剂竹叶石膏汤等。

概述

足阳明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关于三阳经疟

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见《症因脉治》卷四: “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未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俗称打摆子。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详见条。

疟疾分类

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

1.按临床证候分类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治疗足阳明疟的穴位

治疗足阳明疟的方剂

治疗足阳明疟的中成药

足阳明疟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足阳明疟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足阳明疟》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