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热不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但热不寒的方剂

概述

但热不寒为症状名 。指体温升高,自感身热不适,而不感觉怕冷的表现 。外感病中由恶寒发热而变成但热不寒,常是病邪化热入里的标志。

但热不寒的分类

按症状

按症状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壮热

壮热指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的表现 。发热热势壮盛,属于高热的范围。《诸病源候论·伤寒挟实壮热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 有热实、冷实二种。热实者,粪黄而臭;冷实者,食不消,粪白而酸气。内虽有冷热之殊,外皮肤皆见壮热。多见于外感病邪热盛实者。

潮热

潮热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张氏医通》卷三:“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幅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尪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气口脉滑,内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者,于伤食门求之。”

寿世保元·发热》:“论男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人参养荣汤;男子气虚,有汗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血虚,无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虚,无汗潮热者,以人参清肌散;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

微热

微热又称低热 。指自觉身体发热,热势不高,体温不超过38℃的表现。可见于多种病证:

1.阳明里实证的一种热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指阴虚血虚的发热。《证治准绳·杂病》:“有每遇夜身发微热……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

3.指阴证发热。《类证活人书》卷四:“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此名阴证似阳也。”

4.指五脏微热。《景岳全书·杂证谟》:“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

按病机

病机实热虚热湿郁热伏气郁化火等不同。

实热

实热是指外感病邪化热入里,邪气盛正气足时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壮热喜冷、口渴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治以清泻实热为大法。

虚热

1.指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杂病》卷一:“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又“骨痿、肉燥、筋缓血枯、皮聚、毛落,阴不足而有热疾,是为虚热。”“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热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医学入门》曰,气虚热,升阳以散之,宜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宜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宜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

2.指热病昏迷者。《石室秘录·热症门》:“发狂如见鬼状者,实热也;热病不知人者,虚热也。实热宜泻火,虚热宜清火。”

湿郁热伏

湿郁热伏即湿遏热伏。 指因湿邪阻遏而致热不能宣散透发的病机。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神疲头重胸闷腹胀,厌食小便黄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气郁化火

气郁化火指气郁日久而化生火热的病理变化 。气本属阳,久郁则从火化。《医旨绪余·气郁胁痛论》:“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 临床常在气郁基础上,兼有面红目赤、心胸烦热小便赤涩灼痛等火热见症。

治疗但热不寒的穴位

治疗但热不寒的中成药

但热不寒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但热不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但热不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