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目俱黄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身目俱黄的方剂

注解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 ,指全身皮肤白睛黄染的表现 ,为黄疸病之主症。《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尿黄之谓也。……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尿色为之变赤。”一般黄疸病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

参见黄疸、阳黄、阴黄:

黄疸古代亦称黄瘅 。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

阳黄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

阴黄是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 。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阴黄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

治疗身目俱黄的中成药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身目俱黄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身目俱黄》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