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起石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起石.jpg

阳起石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或阳起石石棉的矿石。其性温,味咸。归肾经。具有温肾壮阳的功效。主治阳痿不举,宫冷不孕等病症。

药性

咸,温。归肾经。

功效

温肾壮阳。

临床应用

阳痿不举,宫冷不孕。本品温肾壮阳,强阳起痿,用治男子阳痿遗精,女子宫冷不孕,崩中漏下,以及腰膝冷痛等症。单用本品煅后研末,空心盐汤送服,用治阳痿阴汗(《普济方》);用本品煅后,与钟乳石等分为细末,加酒煮附子末,面糊为丸,空腹米汤送下,治下元虚冷,精滑不禁,便溏足冷(《杂病源流犀烛》);或与鹿茸菟丝子肉苁蓉等配伍,用治精清精冷无子,如阳起石丸(《妇科玉尺》);若与吴茱萸干姜、熟地黄等配伍,用治子宫虚寒不孕,如阳起石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

煎服,3~6g,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用。不宜久服。

炮制

阳起石:洗净,砸碎。

煅阳起石:取洁净的阳起石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黄酒内淬,取出,晾干,碾细。(每阳起石100斤,用黄酒20斤)

①《日华子本草》;"阳起石合药时烧后水煅用,凝白者为上。"

②《纲目》:"凡用阳起石,火中煅赤,酒淬七次,研细水飞过,日干。亦有用烧酒浸过,同樟脑入罐升炼取粉用者。"

鉴别

为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或形成青白色与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时带黄棕色,具光泽。体重而质地松软,易剥离,断面呈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其丝棉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则发痒,且不易去掉。气味均无。以针束状、灰白色有光泽、易捻碎者为佳。置火焰中烧之变红色而不熔,离火后,烧过的部分略变黄,吹管灼烧时难熔,不导热。不溶于酸。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阴痿不起,补不足。

2.《别录》:疗男子茎头寒,阴下湿痒,去臭汗,消水肿

3.《药性论》:补肾气精乏,腰疼膝冷,湿痹,能暖女子子宫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

4.《日华子本草》:治带下温疫,冷气,补五劳七伤

5.王好古:补命门不足。

6.《医学入门》:能助人阳气,主男子下虚阳衰乏。

7.《纲目》:散诸热肿。

8.《玉楸药解》:治寒疝

9.《纲目》:阳起石,下焦虚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张子和《儒门事亲》云:喉痹急速,相火之病也,相火龙火也,宜以火逐之。一男子病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以凉药灌入鼻中,下十余行,外以阳起石烧赤,伏龙肝等分,研极细末,日以新汲水调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此亦从治之道也。

10.《本草经疏》:阳起石,补助阳气,并除积寒宿血留滞下焦之圣药,故能主崩中漏下,及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及男子茎头寒,阴痿不起,阴下湿痒。真阳足,则五脏之气充溢,邪湿之气外散,故并去臭汗也。《别录》又主消水肿者,盖指真火归元,则能暖下焦熏蒸糟粕,化精微,助脾土以制水也。

附方

①治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府溏泄,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令极细)、钟乳粉各等分。共为细末,酒煮附子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济生方白丸

②治阴痿阴汗:阳起石(煅,为末),每服二钱,盐酒下。(《普济方》)

③治冲任不交;虚寒之极,崩中不止,变生他证:阳起石(火煅红,别研,令极细)二两,鹿茸(去毛,醋炙)一两。上为细末,醋煎艾汁,打糯米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空心米饮下。(《济生方阳起石丸

④治丹毒:阳起石(烧,研末),新水调涂肿处。(《儒门事亲阳起石散

别名

白石(《本经》),羊起石、石生(《别录》)。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Actinolite或阳起石石棉A. asbestus的矿石。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山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去净泥土、杂质。黄酒淬过,碾细末用。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阳起石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阳起石》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