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Wilson病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肝豆状核变性123.jpg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其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常见震颤、发音困难、吞咽困难、黄疸等症状。

病因

正常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铜2~4mg,进入血液的铜离子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后,90%~98%运送至肝脏内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仅约5%与白蛋白或组氨酸等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结合,其大部分经胆道系统排泄,极少数由尿中排出。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但其铜代谢异常的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公认的是:胆道排泄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溶酶体缺陷和金属巯蛋白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等学说。

预防

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保护功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

常见症状

1.神经精神症状

(1)震颤,早期常限于上肢,渐延及全身。多表现为快速、节律性、似扑翼样震颤,可并有运动时加重的意向性震颤。

(2)发音障碍与吞咽困难,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的HLD说话缓慢似吟诗,或音调平坦似念经,也可有含糊不清、暴发性或震颤性语言。吞咽困难多发生于晚期患者。

(3)肌张力改变,大多数患者肌张力呈齿轮样、铅管样增高,往往引致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写字困难、步行障碍等。少数舞蹈型患者伴肌张力减退。

(4)癫痫发作较少见。

(5)精神症状,早期病人智能多无明显变化,但急性起病的儿童较早发生智力减退;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具有性格改变,如自制力减退、情绪不稳、易激动等;重症可出现抑郁、狂躁、幻觉、妄想、冲动等,可引起伤人自伤行为。少数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肝脏症状

(1)通常5~10岁发病。由于肝脏内铜离子沉积达超饱和,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即腹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胀及重度黄疸,病情迅速恶化,多于1周至1个月左右死亡,往往在其同胞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后,回顾病史时方考虑本病可能。

(2)半数患者在5~10岁内出现一过性黄疸、短期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及轻度腹水,不久迅速恢复。数年后当神经症状出现时,肝脏可轻度肿大或不能扪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范围,但B超检查已有不同程度损害。

(3)少儿期缓慢进行性食欲不振、轻度黄疸、肝大和腹腔积液,酷似肝硬化的表现。经数月至数年,消化道症状迁延不愈或日益加重,而渐渐出现震颤、肌僵直等神经症状。神经症状一旦出现,肝症状迅速恶化,多于几周至2~3个月内陷入肝昏迷。因此,对原因不明的肝硬化患儿应排除本病。

(4)部分青少年患者可表现缓慢进行性脾脏肿大,并导致贫血、白细胞或(及)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征象,一般在脾切除或/及门脉分流术后不久出现神经症状并迅速恶化,常于短期内死亡;少数患者因食管静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而迅速促发神经症状。

3.角膜色素环

肉眼或裂隙灯在角膜后弹力层周边部可见棕色K-F环。

临床检查

1.铜含量测定

(1)头发铜含量测定,对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

(2)肌肉合铜量测定,部分诊断困难的拟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皮肤和离体皮肤培养成纤维细胞内合铜量测定,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3倍)。

(4)指甲含铜量测定,指甲含铜量测定是一种无损伤性的检查方法,其优缺点与头发铜测定相同。

(5)汁内含铜量测定,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特异价值。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内含铜量显著减低。

2.影像学检查

(1)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脏B超检查,有其特殊的声像图,并将肝实质的声像图按肝损害的不同程度依次分为光点闪烁型、岩层征型、树枝状光带型和结节型,对肝豆状核变性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对尚未出现神经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者(结节型)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者有鉴别价值。可评估脾脏大小、形态。可显示胆结石肾结石、肾钙质沉着。

(2)食管钡剂造影摄片,脾门静脉造影或动脉造影可对疑有门脉高压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一步确诊,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

(3)骨关节X线检查,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上的意义:①骨关节X线改变是本病潜在的诊断指标。临床上难以确诊病例,不管有无骨关节症状,都可利用该检查帮助诊断。②在儿童、少年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病理性骨折或X线照片发现腕、膝关节异常,要考虑到患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③通过先证者做家系调查时可做为判断是否为症状前或症状早期患者的辅助方法。

(3)颅脑CT、MRI,无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及无脑症状的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颅脑CT扫描以脑萎缩为多见,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则以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影为特征。因此,CT扫描对不典型的潜伏型、肝型及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都有辅助诊断价值,但肝豆状核变性的CT改变无特异性。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检查,可显示出比CT更为清晰的颅内异常表现,临床意义与CT扫描相似。侵犯基底节神经核团时均表现为双侧对称性,且为豆状核、尾状核头部的大部分受累,而丘脑则为局部受累。脑干病灶则以脑桥和中脑病变为主,少见小脑病灶。因而,对称性基底节异常信号同时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特征之一。

3.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以脑症状为主的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电图多正常或轻度异常;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腹型或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多为中度、重度异常。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对有癫痫发作的肝豆状核变性进行诊断。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出现BAEP异常,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4.心理测试及IQ检测

对精神障碍型肝豆状核变性或呈现精神症状的其他类型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心理测试以区别属于行为障碍或器质性精神病。IQ检测能了解患者智能障碍的程度。

5.其他检查

(1)99mTc胶态硫同位素扫描 可清晰地显示肝、脾的大小及形态。

(2)腹腔镜检查 可看到肝脏硬化结节,有助于直接了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损害的程度。

诊断鉴别

诊断

1.家族遗传史,父母是近亲婚配、同胞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或死于原因不明的肝病者。

2.缓慢进行性震颤、肌僵直、构语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或/及肝症状。

3.肉眼或裂隙灯证实有K-F环。

4.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血清总铜量低于正常值的1/2以下(4.7~14.1μmol/L)。

5.肝铜>250μg/g(干重)。

判断:①凡完全具备上述1~3项或2及4项者,可确诊为临床显性型;②仅具有上述3~5项或3~4项者属无症状型肝豆状核变性;③仅有1、2项或1、3项者,应怀疑肝豆状核变性。

鉴别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无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各系统症状时临床误诊相当普遍,鉴别应从肝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考虑。

1.Mekes病及慢性肝病由于蛋白严重缺乏,清CP可下降,胆汁肝硬化也可出现K-F环,须注意鉴别;

2.本病出现帕金森病某些体征,可根据角膜K-F环、严重共济失调性震颤、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与PD鉴别;

3.还须与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小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扭转痉挛、老年性痴呆精神病肝肾综合征等鉴别。

并发症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免疫功能部分低下,部分患者有假性延髓麻痹的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等,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更容易患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与褥疮。有锥体外系症状的患者,行走困难、易跌倒而出现骨折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有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易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少数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亦有患者由于脑部损害而合并癫痫发作。

治疗

坚持低铜饮食,必要时用药物排铜。

1.低铜饮食

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2.药物治疗

可应用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酸钠、D-青霉胺、依地酸二钠钙及锌制剂等药物。

护理

1 生命体征的护理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对并发脑病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及神经、精神症状。

2 观察用药后反应

在驱铜治疗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这要求我们对患者因电解质紊乱所出现的症状非常熟悉,如在连续大剂量驱铜时,患者极易出现低钙引起的抽搐症状,轻度低钾出现的疲倦、神情淡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心律失常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对称性肌无力,甚至呼吸困难昏迷、心脏收缩期停搏而死亡,我们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确定患者是否低钙、低钾。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患者补钙、补钾,同时严密观察病情,记录24 h出入量、心电图改变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检测血钾浓度,防止发生高血钾。

饮食保健

宜食

低铜食物:如精白米、面、瘦猪肉、瘦鸡鸭肉、马铃薯、小白菜、萝卜、藕、茎蓝、桔子、苹果、桃子及砂糖、牛奶(不仅低铜,而且长期服有排铜效果)。去油骨头汤、蛋黄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忌食

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动物血、猪肉,蛤蜊、牡蛎、田螺等贝壳类,坚果类,黄豆、黑豆、小豆、扁豆绿豆等干豆类,芝麻、可可、巧克力、明胶、樱桃等,蘑菇、荠菜、菠菜、油菜、芥菜、茴香、芋头、龙须菜等;对铜制餐具、食具也应慎用

保健

斯疾可列为中医颤证、肝风范畴,良由肝肾亏虚,乙癸精血虚少,引起肝风内动,痰瘀互结,脑中肌核失养变性,神机失灵,元神失慧所致,故其治,一则补益肝肾,一则平肝息风,一则豁痰化瘀,沉顽之疾,岂短期能获捷效!(王行宽医案)

中药用熟地15克、白芍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参10克、泽泻10克、天麻10克、胆南星5克、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羚羊角3克、钩藤15克、络石藤15克、地龙10克、甘草5克、白芥子5克。日一副分温服。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肝豆状核变性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肝豆状核变性》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