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清除术
目录
手术名称
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别名
脑内血肿清除术;removed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分类
ICD编码
01.3901
概述
在外伤性血肿中较为少见,约占颅内血肿的10%。可分浅部与深部两型。前者为复合性脑内血肿,常与枕部着力的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出血多由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形成的血肿向脑内扩延所引起,常伴有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也可见于凹陷骨折所致者。后者为单纯性脑内血肿,系脑深部血管破裂所致,脑表面无明显损伤或仅轻度挫伤。常见的脑内血肿的部位如(图4.2.1.6-1)所示。脑内血肿的影像表现见(图4.2.1.6-2~4.2.1.6-4)。
适应症
颅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
2.清除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后颅内压仍高,脑向外膨出或脑皮质有局限性挫伤,触诊有波动者。
3.血肿位于重要功能区深部,经穿刺吸引后,血肿不见减少,颅内压增高不见改善者。
禁忌症
1.单纯型脑内血肿,血肿量较小,且无颅内压增高或仅轻度增高者。
2.经穿刺吸引后,血肿已缩小不再扩大,颅内压增高已见改善者。
术前准备
1.术前必须有正确的定位诊断。近年来由于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CT、MRI、DSA等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前应详加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争取获得最好的显露,尽可能地避开颅内重要结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争取良好的效果。
2.皮肤准备,手术前先用肥皂及水洗净头部,剃光头发。
3.手术前禁食。
4.术前1h给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4mg或东莨菪碱0.3mg肌注。
麻醉和体位
手术步骤
1.选择血肿距表面最近且避开重要功能区的骨瓣开颅。
2.如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有血肿时应先行清除。
3.检查脑表面有无挫伤,在挫伤重的位置常常即可发现浅部的脑内血肿。如看不到血肿,可在挫伤的穿刺点处先行电凝,然后用脑室针逐渐向脑内穿刺确定血肿位置(图4.2.1.6-5)。如无挫伤则按CT确定的血肿方向进行穿刺。确定深部脑内血肿的位置后,在非功能区的脑回上选穿刺点,电凝后切开2~3cm的脑皮质(图4.2.1.6-6),然后用脑压板和吸引器按穿刺的方向逐渐向脑深部分离,直达血肿腔内(图4.2.1.6-7)。
4.用吸引器将血肿吸除,如有活动性出血以电凝止血。对软化、坏死的脑组织也要一并清除(图4.2.1.6-8)。
术中注意要点
1.处理深部血肿时,脑皮质切口应选择非功能区和距脑表面近的部位,且切口不宜过大,避免加重脑损伤。
2.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使照明良好,止血彻底,损伤轻微。
3.在血肿接近脑组织处,避免使用强力吸引,以防出现新的出血和加重脑的损伤。最好用镊子夹一小棉片,边剥离血肿边用吸引器在棉片上吸引,这样可以减轻脑的损伤。对与脑组织粘连较重的血块不必勉强清除,以防引起新的出血。
术后处理
与一般开颅术后处理相同,但对下列情况应予特殊处理:
1.脑疝时间较长,年老体弱,或并发脑伤较重,脑疝虽已回复,但估计意识障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2.对继发脑干损伤严重,术后生命体征又不平稳,可进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低温疗法。
3.对重症病人,如有条件,最好收入ICU病房,进行全面监护。
并发症
1.术后的复发性血肿以及迟发性血肿。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3.长期昏迷病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下丘脑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