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军
马庆军(1954年12月-2010年7月17日),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骨科专家。
马庆军从医30年,始终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潜心医疗事业,治愈重症无数。他淡泊名利,真诚关爱患者,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他深知生命有限,却依然勇敢地与病魔相抗争,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散发出了最后的光和热。他以赤诚的大爱坚守着岗位,以无限的热情奉献于医疗事业,用仁爱之心铸就了朴实无华的“医魂”。
目录
专业特长
颈椎病与颈椎骨折脱位;腰椎病(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肿瘤;脊柱骨折;脊柱结核及其他感染
学习及工作经历(国内外工作、学习及研究经历)
1998美国加州大学UCSD分校进修
2001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进修
社会职务及学术职务(包括曾任和现任职务):
中华骨科学会基础学组 副主任委员
中华骨科杂志 编委
中华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 委员
中华外科杂志 特约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 审稿专家
奖项和论著
参与编写、编译“创伤骨科学”“脊柱外科学”“外科学”等5部;
2003年获卫生部人事局及中华医学会的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三等奖
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情况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
参与卫生部重点课题等4项
马庆军事迹
死里逃生 心系患者
2008年10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手术室里,一台高难度的颈椎手术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护士突然发现主刀的骨科副主任马庆军脸色有些苍白,额头虚汗直冒,整个身体摇摇欲坠。医护人员迅速将马庆军扶到手术室外术后恢复室进行急救。一阵急促咳嗽并剧烈呕吐后,马庆军渐渐清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行!我这台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马庆军患的是肝癌,虽然大家隐瞒了病情,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他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的马庆军见到同事首先问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问“那天那个患者怎么样了?”当听说患者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也很好时,马庆军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厚德仁术 技艺精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全国享有盛誉,身为骨科副主任的马庆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全国各地的很多患者闻名前来就诊。马庆军对患者高度负责,几乎是“有求必应”,出门诊“加号”是常事,即使是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帮助患者挂号就诊。他平易近人,对待患者十分耐心,为了让患者更容易了解病情,边画图边解释,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有些外地患者赶不上他的门诊,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诊治。脊柱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做每一例手术之前,他都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制定详尽周密的手术计划,细心观察治疗效果。对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为节省他们的住院费用,他便利用出门诊后的时间经常是晚上8点以后为他们做手术,后半夜才能回家。手术需要用到内固定耗材,他尽量选用国产器材,为患者精打细算。“马主任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好的大夫,他不仅能记起三五年,甚至十年前做手术的患者的姓名、住院时住在哪一张床,还记得患者是从哪里来的,从这里就能感受到他对患者的关爱”,同事这样评价马庆军。
对于马庆军来说,闲着比生病更难受。患病后,他还希望能照常出门诊。他说:“不管自己身体怎样,能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
学术追求 永无休止
医学是常新的,如果不紧跟着时代的节奏,很有可能被时代甩下。马庆军爱读书“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他经常深夜1点休息,凌晨5点起床,抓紧时间读文献。“读书读书!”没事他总喜欢这样喊。
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转化为学术科研上的累累硕果。他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他参与了卫生部“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等重大课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折的局部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3项研究。他参与编写、编译了《创伤骨科学》、《脊柱外科学》、《外科学》等5部著作,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3年获卫生部、中华医学会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三等奖,曾多次赴国外进行讲学和交流。骨科新技术“打压置骨术”在国内开展还不多,马庆军却了解得十分透彻,讲起来旁征博引,十分熟稔。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为骨科主管教学科研的副主任,马庆军倾注了无数心血,给予科研教学工作积极的引导和影响。2007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临床科室。骨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仅2008年就发表SCI论文近20篇。科室科研项目经费“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已超过1000万元。骨科在国际学界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发言交流,德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医生也来到该院进修学习。
马庆军深知在科研教学中身教重于言传,在手术中边做边教,术中意外的老到处理、精巧的手术思路都让学生受益匪浅。他始终坚持“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创建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建立了“学生论坛”、“Seminar(科研讨论会)”等平台。他十分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进展,经常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从论文最初的立题到最后定稿的修改,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20余年来,马庆军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他们在相关医疗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之后,马庆军依然以坚忍的毅力、赤诚的大爱坚守在岗位上。术后3个月,病情刚刚稳定的他就主动到科里参加查房。术后4个多月,他又回到了心爱的手术台,开始给患者手术。2010年5月27-30日,马庆军受邀赴新疆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门为新疆少数民族医务人员举办的培训。当时马庆军已经出现腹水近一个月,双下肢严重水肿,他听说是援疆项目,欣然答应参加。从新疆返京后的第二天,他又一次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遗憾的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心爱的岗位上。
2009年3月,马庆军以高票当选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面对荣誉,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做一个好大夫是我永远的心愿。我本无意于那些荣誉和光环,如今,我竟然被选中。我非常感谢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此时,我想到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医生,永远负有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