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乳头状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鼻乳头状瘤的治疗

鼻乳头状瘤对放射线不敏感,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务求彻底,切除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根本因素。对其基底及浸润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切除足够的安全界,有时辅以局部冷冻或激光治疗。术式选择以暴露充分、操作方便、无碍面容以及尽量不影响鼻腔功能为原则。可采取鼻侧切开或上颌窦根治术的变通术式进行,对于局限性肿瘤,亦可在鼻内窥镜下切除。本病术后易复发及恶变,据报道该肿瘤约有1%~13%的病例与癌症并存,因此术后应将全部病理组织送病检,以防漏诊,并应定期随访。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恶变可能:①全部切除后,迅速复发。②较快侵犯临近组织。③反复鼻出血。④头面疼痛示有骨及神经受累。恶变患者的处理同鼻部恶性肿瘤

概述

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比较多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仅次于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中年,男性较多,占鼻腔肿瘤的0.4%~4.7%。肿瘤发生于鼻前庭者,其来源为鼻前庭皮肤的鳞状上皮,质较硬,呈桑葚状,多单发,其病理象及性质与发源于其他处皮肤的乳头状瘤相似;肿瘤发生于鼻腔及鼻窦者,为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肿瘤,以鼻窦及鼻腔同时受侵犯为常见;其次为鼻腔外侧壁单发,鼻窦单发者居第三;发生于鼻窦者,以上颌窦为常见,筛窦次之,额窦极少见。本病曾有20多个不同的名称,常用的是Schnei derain乳头状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过渡性乳头状瘤等。世界卫生组织已对鼻腔及鼻窦区的良性乳头状新生物称为过渡性乳头状瘤。

主要表现为:鼻塞,呈进行性加重,原发自鼻中隔者的鼻塞出现最早;鼻漏,有时稍带血性,有如洗肉水样,常因刺激引起鼻前庭和上唇皮炎;反复鼻出血,有时出血量较大,有恶变时出血增多;此外,尚可有嗅觉减退直至失嗅、头痛面颊痛、上颌牙痛、鼻部肿块等表现。鼻乳头状瘤对放射线不敏感,以手术治疗为主。

疾病名称

鼻乳头状瘤

英文名称

papilloma

鼻乳头状瘤的别名

chnei derain乳头状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过渡性乳头状瘤

分类

耳鼻喉 > 鼻及鼻窦疾病

ICD号

D14.0

流行病学

金顺吉等调查了1980年到1999年20年之间在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经活检确诊为鼻部乳头状瘤的全部患者的原始记录,发现89例鼻部乳头状瘤患者,其发病率占全部鼻部肿瘤的33%,占鼻部良性肿瘤的52%,延边地区鼻部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病因

鼻乳头状瘤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学说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良性型的真性肿瘤,因为它容易复发和恶变成癌。少数认为与炎症刺激和上皮化生以及病毒感染有关,似与变态反应及吸烟无关。

发病机制

乳头状瘤的大小不一,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呈颗粒状、乳头状、桑葚样或分叶状,一般较息肉为硬,色较浅,较易出血。其分类较多,可分为硬型和软型两类,前者多发生在鼻前庭和鼻中隔前部;后者多发生在鼻腔及鼻窦黏膜,具有破坏力,可侵入颅内。按照发生的部位、被覆上皮的性质和生长发展的形式,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可分为三型。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 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鼻前庭的鳞状上皮或由鼻腔和鼻窦柱状上皮化生而来。鼻前庭或鼻中隔黏膜与皮肤交接处有一种角化型乳头状瘤(keratotic papilloma),亦称鼻前庭疣(vestibular wart)。

外生性“移行细胞性”乳头状瘤

外生性“移行细胞性”乳头状瘤(exophytic transitional cell papilloma) 好发于鼻中隔,少数也可发生于鼻腔外侧壁或鼻窦。肿瘤发生于呼吸型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又称为柱状细胞乳头状瘤。

内翻性“移行细胞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移行细胞性”乳头状瘤(inverted transitional cell papilloma) 此型较多见。发生于鼻窦或鼻腔侧壁。病理特点为:表层上皮过度增生,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可表现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同时存在。上皮向内翻转,形成实体性细胞巢或细胞团块。但基底膜完整,瘤细胞的异型性并不严重。

国外亦有人将鼻乳头状瘤分为如下3型者:①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发生于鼻腔外侧壁;②蕈形乳头状瘤(fungiform papilloma):发生于鼻中隔;③圆柱细胞乳头状瘤(cylindrical cell papilloma):发生于上颌窦内。

外生性和内生性“移行上皮”乳头状瘤除生长方向不同外,被覆的上皮基本上相同,在一些病例中常常是既有外生性,又有内生性,只是以何种方式生长而已。

鼻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

鼻乳头状瘤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就诊较迟,大多单侧发病,双侧鼻腔受累约为10%。主要症状为:鼻塞,呈进行性加重,原发自鼻中隔者的鼻塞出现最早;鼻漏,有时稍带血性,有如洗肉水样,常因刺激引起鼻前庭和上唇皮炎;反复鼻出血,有时出血量较大,有恶变时出血增多;此外,尚可有嗅觉减退直至失嗅、头痛和面颊痛、上颌牙痛、鼻部肿块等表现。如肿瘤较大,可由前鼻孔突出并遮掩部分上唇,使鼻翼膨大;也可向后坠入鼻咽部,使软腭下塌而致发声不清和吞咽障碍;如侵入鼻窦可致面部畸形、溢泪、视力减退等。个别病例肿瘤可充满一侧鼻腔及额、筛窦,并经过吸收、破坏的筛骨筛板或额窦后壁,扩展至颅前窝底、硬脑膜外(van Olphen等,1988)。由于肿瘤压迫,造成鼻及鼻窦静脉淋巴回流停滞,常同时伴有鼻窦炎鼻息肉。部分患者有多次行“鼻息肉”切除后复发和手术中大出血史。

肿瘤大小、外形、硬度不一。大者可充满鼻腔后,向前、后、侧方侵入邻近器官。表面多呈红或灰红色,如乳头、颗粒、桑葚、菜花样或分叶状。生于前庭者类似一般皮疣;生于鼻腔内者多呈弥漫性广基或多中心生长,较息肉为硬,触探时易出血,也可有蒂,易活动

鼻乳头状瘤的并发症

可引起反复鼻出血,有恶变时出血增多;如肿瘤较大,可向后坠入鼻咽部,使软腭下塌而致发声不清和吞咽障碍;如侵入鼻窦可致面部畸形、溢泪、视力减退等。因手术可有并发症,如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前房积血等。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膜透明或增厚,有黏液分泌腺体,有嗜酸性粒细胞及炎性细胞。而本病则无变态反应史,多为单侧,男性较多见,老年居多,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膜正常,无腺体及嗜酸粒细胞

辅助检查

X线鼻窦拍片或CT扫描对本病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但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了解病变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以利手术方式的选择。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反复、多部位活检,一般可作出诊断。本病应与鼻息肉鉴别,鼻息肉一般有变态反应及感染史,病变多为双侧,无性别差异,多为青年或中年发病,凡遇40岁以上单侧鼻息肉患者,伴有血涕,术中易出血,术后易复发时,应进行X线拍片或CT扫描。对患有鼻息肉的成年人手术切除后,应将所有息肉样组织送病理检查,以防误诊

鉴别诊断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需注意与鼻息肉相鉴别。

预后

治疗时需要尽量彻底切除,并且在手术切除以后最好再进行放疗,以免得复发恶变。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鼻乳头状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鼻乳头状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