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国标编号
42001
CAS号
7723-14-0
中文名称
黄磷
英文名称
phosphorus white;phosphorus yellow
黄磷的别名
白磷;磷
分子式
P4
外观与性状
无色至黄色蜡状固体,有蒜臭味,在暗处发淡绿色磷光
分子量
123.90
蒸汽压
1.3kPa/20℃
闪点
<23℃
熔点
44.1℃
沸点
280.5℃
溶解性
密度
相对密度(水=1)1.82;相对密度(空气=1)4.42
稳定性
危险性
主要用途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急性吸入中毒表现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呕吐、心动过缓、上腹疼痛、黄疸、肝肿大。重症出现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肺水肿等。口服中毒出现口腔糜烂、急性胃肠炎,甚至发生食道、胃穿孔。数天后出现肝、肾损害。重者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等。本品可致皮肤灼伤,磷经灼伤皮肤吸收引起中毒,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病、肾损害、急性溶血等,以致死亡。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
亚急性毒性:0.3mg/kg,117天,兔经口,骨骼系统生长障碍;150mg/m3,60天,大鼠吸入,骨骼系统生长障碍,死亡;150mg/m3,60天,家兔吸入,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结构和生化变化。死亡。
慢性毒性:长期接触元素磷的工人,开始消化不良、身体虚弱、贫血、呼吸有大蒜味,后期出现黄胆症、粘膜出血、尿蛋白等症状直至死亡,尸体解剖发现肝、肾的破坏极为严重。我国发现的元素磷慢性中毒以肝的病变比较突出,抑制酶的生长。国外的结论是肝、肾、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多种症状并发、尤以肝肾的病变最为突出。
致畸:未见有关报导。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11μg/kg (孕妇1~22天),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植入后死亡率升高和每窝胎数改变。
代谢和降解:磷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环境中与空气中氧接触即被氧化生成P2O5、P2O3,遇水生成H3PO4、H3PO3和PH3(大部分是P2O5),毒性下降。黄磷进入哺乳动物体内后大部分仍以元素磷状态存在,小部分被氧化为磷的低级氧化物循环于血液中,并逐渐代谢为有机磷和无机磷酸盐。
残留与蓄积:进入人体的无素磷大部分仍以原状贮存于骨骼和肝脏内,干扰细胞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功能。磷中毒后,人体内磷的含量增高,而造成钙、磷酸盐与乳酸的排出增加,从而导致骨骼缺钙。中毒的动物病理解剖可见肝、肾和骨骼中的元素磷含量偏高。残留于人体的元素磷排出缓慢,小部分以代谢物磷酸盐形式随尿、粪便、汗液排出,也可能以元素磷形式由呼气与粪便中排出。但大部分仍残留在人体内。水生生物能富集水体中的元素磷,鱼对元素磷的富集系数至少20倍以上,甲壳类水生生物的富集倍数甚至高达100倍以上。而鱼体内元素磷的排出速率据报导为50%/5.3h。
迁移转化:据《国际常见有毒化学品资料简明手册》引用瑞典《生态学通报》的资料。地球上磷的总体的环境转归情况大致者:全世界从空气转移到土壤的量是360~390万吨/年;从空气到海洋的量260~1230万吨/年。从土壤到淡水250~1230万吨/年;底泥到淡水100万吨/年;淡水到底泥100万吨/年。从淡水到生物体1000万吨/年;生物体到淡水1000万吨/年。从淡水到海水1740万吨/年。大量磷进入海洋后被海洋生物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回归。该资料未对元素磷进行单独统计,只提出元素磷主要通过大气和废水进入环境。废气中的黄磷大部分被氧化,小部分随降尘降到地面经大气降水冲刷后进入水体,废水中的黄磷则直接进入地面水,黄磷进入水体后,大部分吸附在颗粒物上沉入水底与底泥混合,其中少量黄磷慢慢向水体释放,并被水中的溶解氧氧化。底泥中的黄磷则可残留很长时间不变。
危险特性:白磷接触空气能自燃并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潮湿空气中的自燃点低于在干燥空气中的自燃点。与氯酸盐等氧化剂混合发生爆炸。其碎片和碎屑接触皮肤干燥后即着火,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磷。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水、潮湿的沙或泥土覆盖。收入金属容器并保存于水或矿物油中。大量泄漏:在专家指导下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