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的别名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

分类

神经外科/疼痛的外科治疗

ICD编码

04.4101

概述

1967年Jannetta继Gardner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人中,在神经根进入脑干的区域,受到小脑脑桥角处异常血管襻的压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这区域内神经受异常血管襻的搏动性压迫后,髓鞘和轴突都可以发生变性,并使传出纤维痛觉传入纤维发生短路,或正常的触觉传入冲动亦引起疼痛发作。根据大宗病例报道,在三叉神经痛病例中,因血管压迫神经根者占78.8%~88.3%,因肿瘤引起者为5.2%~9.8%,其中动脉压迫占58.9%,静脉压迫占13.9%,动、静脉混合压迫占2%。动脉中以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主。目前,此法应用普遍(图4.12.4-1)。

适应症

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适用于经药物乙醇注射或射频热凝治疗疗效不明显,仍有剧痛的病人。

禁忌症

高龄病人和重要器官有严重疾患者宜慎重考虑。

术前准备

按颅后窝手术前常规准备。对局麻病人应交代术中如何配合。

麻醉和体位

局部或全身麻醉。取侧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

患侧枕下、乳突后2cm做皮肤切口;或在乳突后做倒钩形拐棍切口;或在耳后乳突上半部向后做横切口,约4cm。

2.骨窗

做直径3~4cm骨窗,上缘达横窦,外侧抵乙状窦边缘(图4.12.4-2)。

3.硬脑膜瓣状切开

基底连于横窦,硬脑膜瓣翻向上,暴露颅后窝的外上部。

4.显露三叉神经根

将小脑半球牵向下内方,放出脑脊液,待小脑下陷后,用微型剥离子小心剥开岩静脉,必要时电凝后切断。认清面、听神经,显露三叉神经根。剪开贴附在神经根上的蛛网膜,向内侧分离至神经根近桥脑处,再仔细向四周探查。

5.游离压迫神经根的血管

发现动脉襻或异常血管走行压迫神经根后,先将钝头显微剥离子插入动脉与神经根间隙中进行游离,如有粘连可用显微剪刀剪开,分开动脉与神经根后,在两者之间插入一小块Teflon棉团或垫片(图4.12.4-3)。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术中注意要点

因本手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所以切口、骨窗无需过大,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干处。

2.要仔细寻找血管,多数病例是单支压迫,也不能漏掉多支血管中的细小动脉,常在神经根前缘,进入脑干的入口处。

3.神经血管之间垫好Teflon后,病人面部疼痛应消失。如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病人面部仍疼痛时,应将三叉神经感觉根外3/4切断。

术后处理

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

如术后仍有微痛,可继续服用镇痛剂。

并发症

硬脑膜和肌肉缝合不严,术区包扎不紧,可致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可致颅内和(或)术口感染、术口不愈合,处理十分困难。一旦发现,应及时缝合漏口。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音嘶哑、呛咳和吞咽困难

据统计,有85%术后疼痛消失;2%~4%由于疼痛行二次手术;5%~13%疼痛复发,1%仍有剧痛。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