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眼干涩
眼睛干涩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眼结膜干燥症”,它不是单一的一处疾病,而是由几种完全不同的病因所引起、以眼干少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它们的发病原因不同,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干眼症”或干燥性结膜、角膜炎是由于角膜前泪膜的质或量的不足造成的结膜、角膜上皮不能维持正常功能的一种疾病,泪膜是由极薄的表面脂层10.5mm和富含多糖蛋白质与粘蛋白的水层组成,脂层有延缓泪膜蒸发的功效,在30%相对湿度条件下,泪膜蒸发率为3m/h,湿度大时蒸发减少,而干燥时蒸发增加。
两眼干涩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如果诊为干眼症,应严格按照医嘱接受药物等治疗;如果是眼镜或隐形眼镜不适引起的视疲劳,可根据眼科医生所开眼镜处方重新配置适合的眼镜,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眼保健。
2.日常生活注意眼保健,可以减轻干眼症的症状,如平时注意精神放松,感到眼睛疲劳时进行适当休息;尽量不向上看,将电视机或计算机放置在低于眼水平的位置,且看电视或使用计算机时间不宜过长;办公桌、计算机的监视器放置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因为对照明光线发生反射的画面会引起眼睛疲劳;保持房间一定的湿度。
3.解决干 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让眼睛湿润,最健康的方法就是打呵欠,打不出来就滴人工眼泪。
4.多食用维生素A 菊花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维护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质,因此,也是中医治疗各种眼疾的良药。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双目明亮,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经常觉得眼睛干涩的人,尤其是常使用电脑的人,不妨多喝些菊花茶。
两眼干涩的原因
干眼症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高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生理原因,引起泪液质量下降。
2、服用部分降压药及部分精神安定剂对泪液产生有影响,如服用扑尔敏对泪液产生有有害作用,心得安和目前某些避孕药能减少泪液产生。
3、由于长时间从事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读书及其他精细作业,瞬目次数减少,引起泪液减少。
4、由于自身眼裂大,或所处房间干燥等,引起泪液的蒸发。
5、由于隐形眼镜,过敏性结膜炎,大气污染,紫外线等其他原因,而引起的泪液减少,质量下降。
两眼干涩的诊断
1.实质性结膜角膜干燥症:见于睑结膜、球结膜广泛瘢痕,破坏了结膜本身的分泌腺甚至泪腺、泪管所致。如严重的沙眼,热或化学广泛烧伤,严重的慢性结膜炎,类天疱疮等。
2.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症(或称“干眼综合症”):这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疾病,近年来发现,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异常所致。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并发结缔组织病(最常见为类风湿关节炎)。
3.结膜上皮性干燥症:这是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表现之一。造成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内维生素A消耗量大,摄入量少所致。多见于人工喂养不当的婴幼儿,当他们吸收不良或患麻疹、肺炎、疾病、腹泻等消耗性痢疾时,极易发生。成人则多见于晚期肝癌、肝硬化及长期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
两眼干涩的鉴别诊断
沙眼有5个主要体征。一个沙眼患者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体征。WHO已经建立了辨认和命名这些体征的简化分级系统。
⑴沙眼性炎症—滤泡(TF):这是沙眼第一体征,最常见于儿童,有眼红、粘性物、眼痒、眼痛等不适,眼睑结膜面(把眼睑翻过来看)有称为滤泡的小白点。
⑵沙眼性剧烈—炎症(TI):当上眼睑结膜面严重红肿、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时,第二个体征沙眼性剧烈—炎症(TI)就可以被确认。
⑶沙眼性疤痕(TS):经过反复的感染可见第三个体征即眼睑的结膜面出现疤痕体征——眼睑结膜面看起来像白色条纹。
⑷沙眼性倒睫(TT):当疤痕引起眼睑内层增厚和眼睑形态改变时,它向下牵拉睫毛指向眼球,睫毛摩擦角膜,这称为倒睫,即出现第四个体征沙眼性倒睫(TT)。
⑸ 角膜混浊(CO):如果倒睫持续摩擦角膜,看起来本应清亮的角膜发白,睑裂部的角膜炎。这种病的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可致丝状角膜炎、角结膜干燥症,表现为睑缘边缘的泪液的减少。Schirmer氏实验,泪液量减少,这种病常常在老年人中以特发病表现出来,但多数常见于Sjogrens综合征在眼部的部分表现,Sjogrens综合征包括:口干、眼干和关节炎。还可发生于许多自体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如肉瘤和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症。治疗方法是用人工泪液替代,在严重的患者身上可戴防护镜或阻塞泪小点。
1.实质性结膜角膜干燥症:见于睑结膜、球结膜广泛瘢痕,破坏了结膜本身的分泌腺甚至泪腺、泪管所致。如严重的沙眼,热或化学广泛烧伤,严重的慢性结膜炎,类天疱疮等。
2.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症(或称“干眼综合症”):这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疾病,近年来发现,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异常所致。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并发结缔组织病(最常见为类风湿关节炎)。
3.结膜上皮性干燥症:这是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表现之一。造成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内维生素A消耗量大,摄入量少所致。多见于人工喂养不当的婴幼儿,当他们吸收不良或患麻疹、肺炎、疾病、腹泻等消耗性痢疾时,极易发生。成人则多见于晚期肝癌、肝硬化及长期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