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利极穴主治病证

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遗精,带下,泄泻,痔疾,腹痛,阳萎,阴部湿痒,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肠炎,肠出血等。

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等。

会阳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痢疾、泄泻、痔疾。

会阳穴主治泄泻,痢疾,痔疾;带下,阳痿。

会阳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

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等。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炎,阳痿;

2. 皮肤科系统疾病: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

3. 其它:经期腰痛,肠炎,肠出血,痔疮,坐骨神经痛等。

概述

利极为经穴别名,即会阳穴。见《针灸穴名解》。

会阳为经穴名(Huìyáng BL3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属足太阳膀胱经。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督脉相交,故称会阳。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遗精带下,泄泻,痔疾,腹痛阳萎,阴部湿痒,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肠炎,肠出血等。

会阳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利极。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肠中有寒,泄注肠癖,便血,会阳主之。

穴名解

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

会,有会合之义。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所属部位

臀部

利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阳穴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会阳穴位于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跪伏取穴

会阳穴位于尾骨下端两旁,距骶正中线0.5寸处(《医宗金鉴》)。

另说:“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医学入门》);“长强外开二寸”(《针灸集成》)。

会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利极穴的取法

俯卧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0.5寸处取穴。

会阳穴位于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跪伏取穴。

跪伏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利极穴穴位解剖

会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皮肤由第四、五骶神经后支和尾神经分布。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骨裂孔穿出,分布于尾骨表面的皮肤。骶管下口的两侧,原为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即骶角,形成骶管裂孔的外侧界,其间距为15.9~18.2毫米,裂孔的高度为23.5~25毫米,该孔为骶尾韧带所覆盖。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提肛肌腱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门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尾骨神经和臀下动、静脉分支。

利极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阳穴具有清热利湿,益肾固带的作用。

会阳穴有理下焦、调二阴的作用。

会阳穴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

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按摩荐骨诸穴,腹腔全热。

点刺会阳穴,可治小儿泻痢

会阳穴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

会阳穴能愈肠澼下血久痔诸病。

会阳穴位置近于肛门,临床中常以治疗痔疾为主。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1.0~0.5寸。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到会阴部。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利极穴的配伍

会阳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皮炎,瘙痒。

会阳配百会、长强,有升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疮。

会阳配合谷承山,治痔疾。

会阳配百会、气海,治直肠脱垂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澼便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久痔阳气虚乏。

类经图翼》:腹中寒气。

针灸大成》: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久痔。

循经考穴编》:男子阳气虚乏,阳痿,妇人赤白带下,经行腰腿疼痛

利极穴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针刺会阳配肾俞,用泻法,治疗102例,有较好疗效。又有以会阳为中心,用激光照射治疗50例,有一定疗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利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利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