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酒渣鼻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口周酒渣鼻的治疗

1.停止使用含氟牙膏及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

2.四环素0.25g/次,2~4次/d,连用6周;若病情严重,0.25g/次,4次/d。用氧四环素、脱氧四环素以及米诺四环素,可产生同样效果。用法可参考痤疮。或用红霉素。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软膏。亦有人同时合并用氢化可的松霜有效;如查到蠕形螨,可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洗剂。甲硝唑对本病无效。

3.中医疗法:中医治疗,除湿健脾清热解毒,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黄连解毒汤炎症明显加银花,口干花粉芦根。局部可用10%金银花煎水冷湿敷,或外用清凉软膏。

概述

口周酒渣鼻(Perioral dermatitis)系口周、鼻唇沟等处出现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脱屑等损害,呈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刺激后皮损及症状加重。发生眼眶周围又称为眶周皮炎。

口周酒渣鼻发病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及鼻侧,为对称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及鳞屑,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带不受侵犯,上下唇从不累及具有特征性,局部可有轻度瘙痒及烧灼感。治疗应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口服四环素米诺环素有效,甲硝唑对本病无效。

口周酒渣鼻属中医唇风”、“紧唇”、“渖唇”范畴。特点为患处皮肤红、肿、痒、有灼热感或紧迫感,是肺火热毒炽盛的表现。发病原因多与个体体质及火热毒邪侵袭有关,诸如阳光照射、喜食燥热食物、激素外用不当等,最易损伤胃津气,致火热内生,久伏体内,复为阳光炎热之气直接侵犯肌肤而成。

疾病名称

口周酒渣鼻

英文名称

perioral dermatitis

口周酒渣鼻的别名

鼻唇沟皮炎光感性皮脂溢出疹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综合征

分类

皮肤科 > 皮肤腺疾病 > 皮脂腺

ICD号

L71.0

流行病学

口周酒渣鼻首先由Frumess和Lewis等在1957年描述,当时称之为光感性皮脂溢出疹。1963年Kaufman称为鼻唇沟皮炎,以后又陆续称为酒渣鼻样皮样皮炎、口周皮炎、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综合征等。1964年,Mihan和Ayres特别指出在口周有1圈正常皮肤,他们第1个称本病为口周酒渣鼻。本病好发于20~35岁之间的女性。

口周酒渣鼻的病因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酒渣鼻,最早认为日光照射引起,但未能证实;也有认为是唇膏、口香糖苦味药酒精饮料化妆品以及含氟的牙膏与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但均未有定论,此外也有人推测与蠕形螨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口周酒渣鼻的临床表现

口周酒渣鼻患者90%以上为女性,好发于20~35岁之间的女性。在口腔周围出现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等,基底红或融合成片,散在分布,有轻度鳞屑。好发于鼻唇沟、上唇、颏、鼻、额部。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不受累,大多数损害对称分布;早期为单侧,约2周后,丘疹、脓疱消失,留有红斑及脱屑,酷似脂溢性皮炎,逐渐消退;自觉瘙痒及烧灼感;病情可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无特异性。Ramelet等报告为真皮乳头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偶可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组织象与酒渣鼻相似

口周酒渣鼻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口周有1圈正常皮肤,女性多见等可诊断。

鉴别诊断

口周酒渣鼻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并有湿润倾向。

2.酒渣鼻:发病年龄大,毛细血管张明显。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郁久化火火邪熏蒸而发病。

预后

病情可周期性发作。

相关药品

四环素、米诺环素、甲硝唑、氧、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口周酒渣鼻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口周酒渣鼻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口周酒渣鼻》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