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该病的症状因异物种类大小和部位而异,小而无阻塞,无刺激的异物,可长期存留无任何明显症状,较大异物或植物性异物可遇潮湿而膨胀,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及耳鸣等,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炎,出现耳痛。属中医“异物入耳”范畴。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成人可因创伤、弹片、泥土、木块等,或耳病治疗时误留棉花,小纱条于外耳道,其它如夏季昆虫可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形成异物。
中医病因认识
常见的异物有蚊、蝇、蚂蚁、水蛭及豆类、果核、稻谷、砂石、碎玻璃等。如异物损伤耳道肌肤,邪毒乘虚外侵,可致皮肤红肿,疼痛。
预防
1、要常教育孩子不要把小东西向耳朵里乱塞。
2、成人必须戒掉用火柴杆及牙签之类掏挖耳朵。
3、有了异物之后, 立即到医院里由医生取出。
注意事项
取出异物之后的耳道,要注意保持其干燥与洁净。
常见症状
因异物种类大小和部位而异,小而无阻塞,无刺激的异物,可长期存留无任何明显症状,较大异物或植物性异物可遇潮湿而膨胀,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及耳鸣等,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炎,出现耳痛,异物接近鼓膜可压迫鼓膜致耳鸣,眩晕,活动昆虫爬行骚动时可引起难以忍受的不适,触及鼓膜可致疼痛,耳鸣,甚至损伤鼓膜。
临床检查
外耳道异物一般用耳镜检查多能发现,但有时因异物刺激,患者本人或家长自己试图取异物损伤外耳道,致外耳道肿胀,看不清异物。如有明显异物史,应仔细检查。另外,在外耳道底壁和鼓膜下缘的交接处比较深陷隐蔽,细小的异物可在此存留并被隆起的外耳道底壁遮挡,检查时,要格外小心。
诊断鉴别
需要与外耳道炎及疖,外耳道真菌病鉴别,外耳道异物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成人可因创伤,弹片,泥土,木块等,或耳病治疗时误留棉花,小纱条于外耳道,其它如夏季昆虫可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形成异物。
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根据异物大小、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取出方法。
(一)活动而不膨胀的小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将异物冲出。但外耳道、鼓膜有损伤或穿孔禁用。
(二)植物性异物可在直视下用异物钩或耳刮匙取出,不宜用水冲洗,以免膨胀而取出困难。
(三)活动的昆虫类可先滴入油剂、酒精或乙醚使其死后用镊、钩或冲洗取出。
注意事项:
①并发急性炎症时,可先抗炎治疗后再取出异物,若异物影响炎症消退,可在消炎过程中酌情取出。
②取异物时操作必须轻巧熟练,不得盲目强行取出,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特别对圆形光滑异物如豆类、玻璃珠等,切忌随意用镊、钳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部。
③异物嵌顿于外耳道不易取出者,如创伤进入弹片等,可从耳后作乳突凿开术之切口,分离外耳道软骨部,然后取出异物。
④不合作儿童或异物嵌顿很紧难以取出者,可予以短暂的全身麻醉后取出。
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取出异物。
2.治疗方法
(1)外治:植物性及非生物性异物,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圆球形异物用刮匙取出。质轻而细小异物,可用凡士林或胶粘物质涂于棉签头将其粘出。细小能移动的异物,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但遇水膨胀或易起化学变化的异物,以及耳膜有穿孔者禁用此法。动物类异物,用植物油、酒、姜汁等滴入耳内,待虫死后再用镊子取出。对已泡涨之异物,可搅成小块取出,或先用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2)内治:因异物损伤耳道肌肤而致红肿、焮痛、糜烂者,可用银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栀子10g,黄连10g,赤芍12g、生地15g,木通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饮食适宜
1.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2.宜吃柔软的食物或者流质食物;
3.宜吃少渣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3.忌吃寒凉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