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淋巴样息肉
淋巴样息肉(lymphoid polyps),为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实际上不是息肉而是结肠黏膜的局限性突起,由于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增生引起,可能为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在末端回肠黏膜下集合淋巴结增大增多。
目录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5、提高4个月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
6、改善个人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7、正确处理儿童粪便。
8、使用充足的清洁水,粪便无害化处理。
9、应用安全卫生的方法制备家庭食品,尤其是合理卫生地添加辅食,加强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西医治疗
由于该病有自行消退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治疗。
或确诊后可给以对症治疗、控制症状,注意患病过程患儿抵抗力下降,应防止感染,并随诊观察,待其症状消退。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其淋巴结样增生,有人认为系对病毒、消炎药或感染的过敏性非特异性反应。
二、发病机制: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淋巴样息肉可发生于肠管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远端、由于淋巴组织增生或淋巴细胞集聚,使肠黏膜突出成结节状,结节平均为1~5mm直径,在其中央突出处,由于溃疡可凹陷,故X线气钡双重灌肠造影显示均匀的、中央凹陷充满钡剂的龛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此点可与幼年息肉、多发性腺瘤样息肉鉴别。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个别病人可发生急性大量血便。
部分病人可无症状而在检查时发现。
二、相关检查:
三、诊断:
可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确诊。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诊断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检查化验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血常规:
二、粪便检查:
显示均匀的充盈缺损和中央凹陷充满钡剂的龛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此点有别于幼年息肉和多发性腺瘤样息肉病。
四、内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到正常黏膜上有分布均匀的小突起,有的顶点有溃疡,没有蒂形成。
五、活体组织检查:
为正常黏膜,黏膜下为淋巴组织增生。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白血病肠壁侵犯:
有白血病的其他表现,如贫血、出血、感染、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
二、家族性息肉:
1、简介: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2、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大多数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
3、诊断:
三、多发性腺样瘤息肉:
为全身多发性瘤状息肉,一般没有症状表现,仅在检查时发现。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并发症
一、简介:
贫血按红细胞的形态学进行分类,通常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值以下,即可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MCV<80fl,MCH<28pg,MCHC<32%。
二、临床表现:
骨髓、肝、脾及其它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小儿淋巴样息肉的护理
预后:
本症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