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不健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宫出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应及时进行治疗。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1.西医学中月经频发黄体功能不足排卵性月经失调,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归属中医月经先期论治。
2.有盆腔炎症体征者,应属于盆腔炎所引起的月经先期。
中医病因认识
1.气虚
(1)脾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之则心气亦伤,致心脾气虚,统摄无权,月经提前。
(2)肾气虚:年少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虚,或生育过多,房事过勤,或久病伤肾,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2.血热
(1)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心燥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胞宫,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
(2)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阴亏,或多产房劳耗伤精血,以致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则月经先期而下。
(3)肝郁血热:素体抑郁,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
预防
1.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辛烈之品。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注意事项
适劳逸。经期不适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伤脾气。
常见症状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或20天左右一行,连续发生2个周期或以上。
临床检查
(1)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属黄体功能不足之排卵性月经失调;有盆腔炎症体征者,应属盆腔炎所引起的月经先期。
(2)辅助检查:因黄体功能不足而月经先期者,基础体温(BBT)呈双相型,但黄体期少于12天,或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上升幅度<O.3℃;月经来潮12小时内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不良。
诊断鉴别
月经提前十天以上的人应注意与月经间期出血相鉴别:月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2天到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至2到7天,自行停止,西医称为排卵期出血。月经间期出血量较月经期出血量少,临床表现为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结合BBT的测定,即可确诊。月经先期则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时间不一定在排卵期内,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
并发症
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
治疗
中医治疗
一、气虚型
(一)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统血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而至,量多;气虚血失温煦,则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乌贼骨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若心脾两虚者,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养心健脾,固冲调经,方用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当归、远志、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健脾补气固冲;当归、龙眼肉、大枣健脾养血;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宁神;生姜、木香行气醒脾。全方共奏补脾养心,固冲调经之效。
(二)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肾虚精血不足,故量少,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脉沉细,也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举例:固阴煎(《景岳全书》)。
方中菟丝子补肾而益精气;熟地、山茱萸滋肾益精;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养先天以固命门;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使心气下通,以加强肾气固摄之力。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之效。
若腰痛甚者,酌加续断、杜仲补肾而止腰痛;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金樱子固肾缩小便。
二、血热型
(一)阴虚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阴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经血量少;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阴虚津少,故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阴虚血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方中地骨皮、玄参、麦冬养阴清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白芍和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手足心热甚者,酌加白薇、生龟板育阴潜阳以清虚热。
(二)阳盛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提前,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热扰心肝二经,故心胸烦闷;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大肠津少,故大使燥结;热灼膀胱,故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热盛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若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三)肝郁化热证
主要证候: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提前;肝郁血海失司,故月经量多或少;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有块;气滞于肝经,故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气机不畅,则烦躁易怒;肝经郁热,故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
方中柴胡、栀子、丹皮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培脾和中。全方共奏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之功。
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甚者,酌加瓜蒌、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
护理
节房事和节制生育。避免生育(含人工流产)过多、过频,及经期交合,否则易损伤冲任,耗损精血。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1、饮食应以清淡且富有营养为主。
2、注意补铁。
3、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生血机能,用以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
4、可以多吃豆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
5、月经来潮的前一周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
6、月经来潮初期时,女性常会感到腰痛、不思饮食,这时不妨多吃一些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如枣、面条、薏米粥等。
7、月经期会损失一部分血液。因此,月经后期需要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镁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蛋、奶等。
饮食适宜
1、宜吃可促进肠蠕动及代谢的食物,如生菜、豆腐; 2、宜吃动物肝脏,可促进子宫收缩、维持热量; 3、宜吃姜葱等辛香料,经后可多吃小鱼及多筋肉类; 4、宜吃青菜、肉类和补铁补血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生冷或燥性的食物; 2、忌吃海鲜类食物; 3、忌吃冰凉的饮料及冰冻物; 4、忌吃辛辣、酒精及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食物、饮品; 5、忌吃盐; 6、忌吃乳酪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