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2016版)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本信息

《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2016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印发。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委委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订了一批临床路径;同时,对此前印发的有关临床路径进行了整理。现将上述共1010个临床路径一并在中华医学会网站(网址http://www.cma.org.cn/kjps/jsgf/)发布,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参考使用。请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细化分支路径并组织实施。同时,要落实以下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一、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控和绩效考核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临床路径作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具的作用,实施医疗服务全程管理,同时将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要求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二、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

要注重研究临床路径实施后医疗服务的收费情况,科学测算相关疾病医疗费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进一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

通过临床路径合理测算单病种付费、按疾病相关诊断组付费(即DRGs付费)等支付方式的支付标准,有效推动支付方式改革。

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要提高临床路径实施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临床路径实施效率,加强对临床路径的实时管理和全面统计分析

我委将适时组织对各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调研。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12月2日

临床路径全文

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2016版)

一、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接触性皮炎ICD-10:L25.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版)》(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8-10)。

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

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急性或慢性皮炎改变,除去病因后,经适当处理皮损很快消退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最可靠的方法标准筛查系列变应原可为临床寻找可疑致敏原提供参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版)》(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8-10)。

1.一般治疗:去除可疑致敏物,避免局部刺激

2.外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氧化锌油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等。

3.系统治疗: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采用系统治疗。如果累及面积较大、和/或局部糜烂渗出明显、和/或出现全身系统症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甘草酸苷、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

4. 斑贴试验:寻找可疑接触致敏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5.900接触性皮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电解质、;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斑贴试验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细菌培养加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去除一切可疑的病因和立即去除可疑接触致敏物,避免一切外来刺激,包括过度烫洗、过多肥皂刺激、过度搔抓等。

2.外用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遵循外用药的基本原则选用合适药物及合适的剂型。

(1)轻度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用炉甘石洗剂,其中可加适量苯酚樟脑薄荷脑以止痒;

(2)急性皮炎伴渗液时:渗液明显可用3%硼酸溶液、1:20醋酸铝溶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溶液做冷湿敷;渗液不多时,可外用锌氧油

(3)当皮炎至亚急性阶段,可选用各种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选择应参照《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版)》(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中提及的用药原则用药。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3)抗生素:当皮损有感染时选用。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瘙痒症状和控制组胺介导的局部红肿等炎症症状。常规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果患者夜间瘙痒明显,可酌情选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但在儿童和老年患者要观察不良反应。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2)抗感染药物:皮损有感染时短期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用药。

(3)糖皮质激素:当皮损面积较大、和/或局部糜烂渗出明显、和/或出现全身系统症状时,可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0.5-1mg/d/kg)待病情控制后可迅速减量,一般用药时间不超过7天。

(4)其他: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甘草酸苷等。

(八)入院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面继发感染者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九)出院标准。

1. 皮疹痊愈:无新发皮疹,原有皮损基本消退。

2.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继发严重感染者。

3.出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二、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接触性皮炎的患者(ICD-10:L25.9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7-10日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2016版)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接触性皮炎临床路径(2016版)》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