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中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豚中毒,病名。误食河豚鱼出现中毒症状者。河豚鱼古称鯸鲐鱼,俗称廷巴鱼。见《诸病源候论·食鯸鲐鱼中毒候》。证见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则口唇舌尖肢体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治疗应中西医结合抢救。轻症可服大剂量鲜橄榄鲜芦根汁等。《本草纲目》卷四载解河豚毒药,有荻芽、芦花胡麻油、白扁豆大豆汁、橄榄、五倍子槐花黑豆汁、紫苏汁、青黛汁、蓝汁、蜈蚣羊蹄叶等,可参考。

治疗方案

1.催吐 刺激咽部使之呕吐或口服1%硫酸铜溶液50~100ml,必要时可用阿朴吗啡5mg皮下注射

2.洗胃及导泻 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药用炭悬液洗胃。高位清洁灌肠及口服硫酸钠导泻。

3.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00~1000ml,并加维生素C葡萄糖醛酸等,亦可用呋塞米(速尿)或甘露醇利尿剂加速毒物排泄

4.呼吸浅表时可用尼可刹米0.375g及山梗菜碱3mg交替肌注及吸氧。呼吸停止时应即施行气管插管及加压呼吸。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5.尽早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6.抗胆碱药物有一定对抗毒素作用,可选用阿托品2mg或东莨菪碱0.5mg或654-2 20mg肌注或稀释后静注,每15~30min 1次。  

疾病名称

河豚中毒  

疾病概述

河豚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全球共有一百种,我国约有40种,其中常引起人中毒的主要有星点东方豚、豹纹东方豚等。河豚鱼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的。河豚毒素的化学名叫氨基全氢间二氮杂煮,为剧毒物质。不同性别、不同鱼体部分以及不同季节,河豚鱼所含毒素的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卵巢肝脏含毒素量最多,故毒性也最大,其次是肾脏血液、眼、腮和鱼皮等处。多数品种的新鲜洗净的鱼肉可视为无毒。但鱼死后再贮藏一段时间,鱼肉可染有毒素。春季为雌鱼的卵巢发育期,卵巢毒性最强,再加上肝脏毒性 也在春季最强,所以春季最易发生河豚中毒,夏、秋季雌鱼产卵后,卵巢即退化而令其毒性减弱。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高活性的神经毒素,微溶于水,易溶于醋,在出介于3~6时稳定,pH大于7时易被破坏,对光和热极稳定, 100℃时 6 h不能将其完全破坏。河豚肉用浓度为2%的碳酸钠溶液浸泡 24 h,洗净后可视为无毒。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可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神经麻痹潜伏期一般为0.5~3h,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初期面部潮红,头痛,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感觉神经麻痹,如嘴唇、舌体手指麻木、刺痛,然后出现运动神经症状,如手、臂、腿等处肌肉无力,运动艰难,身体摇摆,舌头麻木,语言不清,甚至因全身麻木而瘫痪。严重者可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以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基于河豚鱼的剧毒性,国家规定禁止出售或食用河豚鱼。  

疾病分类

急诊科  

症状体征

注意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泻、大便带血。随后全身不适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眼睑下垂,肌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律失常呼吸浅而不规则。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血压下降、语言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疾病病因

有食用河豚史,潜伏期为10min至3h。注意同食者是否有同样症状出现。  

诊断检查

1.粪便、尿、呕吐物及胃内容物行细菌培养及毒物分析。

2.心电图检查,常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安全提示

1、预防河豚鱼中毒,首先要认识到河豚鱼有毒,并能识别其形状,以防误食中毒。

2、预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门严查,禁止零售河豚鱼,如果发现,将河豚鱼集中妥善处理。

3、为了预防意外发生,人们还是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为了贪一时的口味享受而去吃河豚鱼。

4、河豚在烹饪的时候如果可以长时间的蒸煮也可以使毒性失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河豚中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河豚中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