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幽门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治病症

滑肉门穴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肠鸣,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腹痛,腹水,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精神分裂症,痫证,心烦,吐舌,癫痫,精神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舌炎,舌下腺炎,等。

滑肉门穴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

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现代又多用滑肉门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精神分裂症等。

滑肉门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

滑肉门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腹水;癫狂,痫证,心烦,吐舌,重舌。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

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其它:舌炎,舌下腺炎,慢性胃肠炎。

概述

滑幽门为经穴别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即滑肉门

滑肉门为经穴名(Huáròumén ST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滑肉门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肠鸣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腹痛腹水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精神分裂症痫证心烦吐舌癫痫精神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舌炎舌下腺炎,等。

滑幽门的别名

滑肉,滑幽门。

出处

《针灸甲乙经》: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穴名解

滑肉门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

《说文》:“滑,利也。”又有柔泽之义。《周礼·天官·食医》:“调之以滑甘。”孙诒让正义:“谓以米粉和菜为滑也。”肉,指可食之肉。《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门,人出入之处。《周礼·疡医》:“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在任脉水分旁2寸,束带滑软之处,深部为小肠,主分水精血滑利果肉米菜,因名“滑肉门”。

所属部位

上腹

滑肉门的定位

标准定位: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肉门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

滑肉门位于腹部脐上1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

滑肉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滑肉门的位置

滑肉门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滑肉门的位置(肌肉

滑肉门的位置(内脏

取法

滑肉门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

仰卧位,当脐中上1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取穴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大网膜、小肠。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

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

滑肉门的功效与作用

滑肉门有和胃调中、宁神定志的作用

滑肉门有镇惊安神清心开窍的作用。

滑肉门穴深部为小肠,主分水谷精血,滑利果肉米菜,凡病之应疗以滑者,可取滑肉门穴,如肠套叠肠梗阻亦可取用。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下放散。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伍

滑肉门配中脘足三里,有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

滑肉门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滑肉门配天枢下巨虚,治泻痢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呕逆,吐舌。

针灸大成》:主癫狂,呕逆,吐舌,舌强

外台秘要》:主狂癫疾,吐舌。

类经图翼》: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滑幽门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滑幽门》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