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谷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漏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Akupixspsp7.jpg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尿路感染,下肢麻痹,及腹中热,心悲气逆,小腹胀急,小便不利,失精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肠鸣、小便不利、下肢麻痹等疾病。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附注

1. 腧穴释义: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2. 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漏谷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漏谷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