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足太阴脾经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

足太阴脾经.jpg


经络循行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该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概述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流注时辰

足太阴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至十一点(巳时)。 脾属土,主运化水谷,需靠高热量来运化水湿。不宜吃冰,最伤脾,影响发育及生育。现代人常只吃菜不吃饭,或仅吃蔬菜,水果都是不够的,菜类一定要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并重,主食则以五谷为重,才可长保健康,而且最好吃七分饱,节制饮食以养脾。

病候

脾经之脉连于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腹胀善;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脾经主要病候歌

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 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足太阴脾经经穴

本经左右各21穴,共42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足太阴脾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足太阴脾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