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进食后腹部饱胀,腹部有压迫感和(或)腹痛,可放射到胸部,呃气,烧心,轻度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偶然的消化不良可以由进食过饱、饮酒过量、经常服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等引起。在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饮食也可引起。
慢性持续性的消化不良可以是神经性的,即精神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消耗性疾病引起,胆囊摘除后的患者也可经常发生消化不良。
不管哪种原因,都因为胃缺乏动力,不能正常进行工作, 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
中医病因认识
消化不良属中医“脘痞”,病因积热、食积、气滞、痰阻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滞。
预防
1.生活要规律,定时入睡,作好自我心理调理,消除思想顾虑,注意控制情绪,心胸宽阔。
2.戒烟酒,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辛辣食物及生冷食物。
3.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胃不舒服是否是由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饮用各种易产气的饮料。
注意事项
选安全、有效且价廉的药物。除使用胃肠运力药物,如吗叮啉,还要补充消化酶及促胆汁分泌的药物。因为胆汁在消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能与消化酶互相协同,起到良好的消化作用。近年来,一种新型消化酶制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不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还含有效促进胆汁分泌的阿嗪米特和消除腹部胀气的二甲硅油。经临床观察,用药4周的总有效率达85%以上,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常见症状
食欲不振、进食后腹部饱胀,腹部有压迫感和(或)腹痛,可放射到胸部,呃气,烧心,轻度恶心、呕吐,舌苔厚腻。
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可伴有嗳气和肠鸣音增强。一些病人进食使疼痛加重,而另一些病人则相反,进食使疼痛减轻。食欲下降、恶心、便秘、腹胀和胃肠胀气。
临床检查
一般摄片检查
消化道激素
诊断鉴别
1、溃疡样消化不良型,它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为特征,而又无溃疡的存在,新近研究发现常常面临应激的病人可出现应激反应,有胃酸排出的间歇性升高,加之动力障碍使胃酸对粘膜损害的作用延长和增加。因此,此型病人可因进食或服用H-受体拮抗剂而好转。
2、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型,它以胃潴留症状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为主,病人存在难以定位的上腹痛或不适,常由进食引起或餐后加重,同时有餐后上腹发胀、早饱、恶心或呕吐、食欲不佳等。
3、特异性消化不良型,有FD症状,但不符合上述两组特征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4、器质性消化不良:经过检查可明确认定是由某器官病变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如肝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糖尿病等。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治疗的时候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辅助补充消化酶或者改善胃动力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并发症
1、便秘:如果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那么食物就会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消化吸收而潴留在胃肠内,从而就会因此而不能被及时的排出体外而导致便秘的症状出现。
2、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后,胃肠运作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就会因为胃肠蠕动不正常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
3、腹泻:消化不良的出现会使肠内运作平衡被打乱,不仅会导致便秘的症状,而且也可能会导致出现腹泻的症状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
4、胃癌:在出现了消化不良后,许多患者都会因为消化不良带来的不适感而不愿意多进食,并且同时睡眠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就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健康和正常的日常生活,如果长期性的这样就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治疗
西医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
适用以上腹痛伴有反酸为主要症状者,可选择碱性制酸剂或酸分泌抑制剂,如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药或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药等。
2、促胃肠动力药
适用于以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者。多潘立酮为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常用剂量为10mg,3次/d,饭前15min服;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用量为5~10mg,3次/d,餐前15~30min服用,疗程2~8周。但西沙必利可致腹鸣、稀便或腹泻、腹痛和心肌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故现已较少应用,心脏病人更应慎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中枢性及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因长期服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大,故现已少用或不用。近年来新的促胃肠动力剂,如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也可选用,莫沙必利常用剂量为每次5mg,3次/d,于餐前1/2h服用。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轮换用或合用。
3、抗H.pylori治疗
对小部分FD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应加用杀灭H.pylori药物,一般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疗法。
4、其他
可用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麦滋林-S等。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治疗时当辨证论治。
1、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方药:保和丸。
3、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4、肝郁气滞
症状: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方药:越鞠丸。
5、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
护理
多吃蔬菜和水果是必须的,蔬菜有青菜、山药、玉米、南瓜、青瓜等含纤维高的食物。水果最佳的当然是香蕉、苹果、猕猴桃、山楂等。同时还可以多喝富含益生菌的酸奶,再配合适当的运动。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饮食适宜
1、多吃含消化酶的食物; 2、多吃高纤维食物;3、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忌胀气不消化食物; 3、忌坚硬油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