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猪人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Diyu.jpeg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其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可治疗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等病症。

药性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临床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 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炮制

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Diyu1.png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著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3、《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4、《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5、《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6、《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7、李杲;"治胆气不足。"

8、《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9、《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0、《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11、《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2、《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附方

1、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3、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4、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5、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6、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7、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9、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10、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11、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2、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13、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别名

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愉、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岩地芨、红地榆(《湖南药物志》),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地榆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地榆》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