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
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恶化,危险性较大的疮疡。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因此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中医病因认识
疔疮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热毒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证。
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皮肤疖肿,尤其面部三角区疖肿千万不能挤压。
注意事项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常见症状
疔疮初起为毛囊口脓疮隆起呈圆锥形的炎性硬结,状如粟粒,如钉疔之状,根脚坚硬,色或黄或紫,红、肿、热、痛,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继而形成脓肿而硬结变软,疼痛减轻,溃脓后脓腔塌陷,逐渐愈合。
临床检查
1、尿常规检测: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2、血常规检测: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3、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
4、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检查血、尿、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
诊断鉴别
疖:虽亦好发于颜面,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厘米,无明显根脚,红、肿、热、痛,脓出即愈,一般无全身症。有头疽,初起虽亦有一粟米样疮头,但渐成多头和蜂窝状,红肿范围多在9厘米以上,多发于项背,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症状严重:口服抗生素,比如头孢呋辛酯0.25g bid 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0.25g bid 口服。
症状轻微:莫匹罗星膏外涂,bid;红霉素软膏外涂,bid。
中医治疗
一、刺灸法
1、治则: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热。
2、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取穴。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取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神昏—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恶血。
3、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二、挑治法
2、方法: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处。
3、选穴:阿是穴。
4、隔蒜灸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1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发生疔疮,不能挤压。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疔疮食疗及外用方:
1、组成:葱白、生蜜各适量。用法:上药共捣如泥,敷于患处,药干则换新药。
2、组成:葱白、猪胆(风干)合适量。用法:共捣烂如膏状,敷于患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3、组成:荔枝干果5~7枚,海带15克、黄酒适量。用法:加水适量煎服。
4、组成:南瓜蒂适量、黄酒适量。用法:南瓜蒂焙焦存性,研末,每次2.5 克以黄酒冲服,每日2 次,另加醋调外敷。
饮食适宜
1、宜高蛋白饮食; 2、宜高维生素饮食; 3、宜清淡饮食; 4、宜食用含锌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动物脂肪;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食腥发食物; 4、忌食高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