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癌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又称麦氏腺癌,在国外是一种罕见的眼睑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脂腺恶性肿瘤发病率很高,眼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性别方面,女多于男。在发病部位上,下睑多于上睑。它的恶性程度,根据分型不同而差异很大。恶性程度低的历时多年,缓慢增大,恶性程度高的则发展快,造成早期转移。故凡在40岁以上,而有反复发作的霰粒肿样病变时应引起重视。 (麦氏腺癌)在国外是一种罕见的眼睑肿瘤,是所有眼睑上皮中最恶性的肿瘤之一

治疗措施

不治可因溃疡出血,感染衰竭致死。放疗对此类癌肿不甚敏感,故只能把放疗作为辅助。手术治疗尚较有效,对分化型者,如病变较小,未超出眼睑本身,仅作局部切除即可。  

病因

由于睑板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临床表现

早期很少有自觉症状局部表现为皮下结节质硬与皮肤不粘连颇似霰粒肿有的误认为霰粒肿手术切除术又复发肿块继续增大后可在结膜面上透见黄色结节表面不平继而形成溃疡出现菜花样肿块触之易出血分化程度较低者通过淋巴管可以较早的向耳前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转移  

检查

无特殊检查方法肉眼观察即可  

诊断

此癌在临床上主要和下列三种病变相鉴别:  

霰粒肿

⑴霰粒肿大多离睑缘较远,完全位于睑缘的霰粒肿比较少见。反之,癌期组织容易沿着睑板腺导管蔓延,故睑缘受累者多见。

⑵形态上这二者在早期阶段是十分相象的,不过在癌瘤,其病变表面的结膜往往比较粗糙,并且有时见到黄色的斑点。在霰粒肿病变处结膜一般呈青灰色或稍充血,表面一般是光滑的。

⑶霰粒肿切开时,里面可见含一种胶质样内容物,如有继发性感染液化,就会有灰黄色液体从切口处溢出。在癌瘤则是质地硬而脆的黄白色肿瘤组织。霰粒肿自动穿破后,可形成息肉肉芽组织,不象在癌瘤中所见到的那样表面粗糙的菜花样肿物。

⑷青年时期腺体机能分泌旺盛,容易发生霰粒肿。人到老年,腺体趋向萎缩,分泌功能减少,所以在老年人霰粒肿比较罕见。因此在老年人有反复发作的霰粒肿出现时,必须警惕睑板腺癌发生的可能性,最好将切出的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以免误诊。  

鳞状细胞癌

睑板腺癌在病理上和鳞状细胞癌十分相似,但在临床上这两者却有显著区别。

⑴睑板腺癌好发在上睑;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下睑。睑板腺癌位置较深,在睑板当中或在眼睑皮下深层,而鳞状细胞癌因为起于皮肤表皮,位置一般较浅。

⑵早期的睑板腺癌非常像霰粒肿,早期鳞状细胞癌在皮肤表面似乳头状瘤晚期的睑板腺癌的年龄比鳞癌还要大些。

⑶睑板腺癌女性患者比男性多,而鳞癌的患者则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都比较大,但睑板腺癌的年龄比鳞癌还要大些。

⑷两者都可以发生转移,但鳞状细胞型睑板腺癌的转移率60%)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率(10%)更高些。  

基底细胞癌

睑板腺癌单纯根据病理,非常容易误诊为基底细胞癌,因此应当结合临床方面的表现进行鉴别。

⑴睑板腺癌病变位置较深,在皮肤和结膜之间,基底细胞癌一般多起源于皮肤表皮,病变位置较浅,病变部位多位于下睑近内眦处。

⑵早期的睑板腺癌似霰粒肿,晚期在皮下形成核桃状分叶的硬块,溃破后,有黄白色癌组织暴露,形似菜花状。基底细胞癌早期似痣,晚期则形成硬底潜行卷边的典型蚕食性溃疡。

⑶睑板腺癌患者女性比男性多;在基底细胞癌,则男女约略相近。

⑷基底细胞型睑板腺癌的转移率约为40%,而皮肤基底细胞癌则基本不发生转移。  

诊断方法

1.老年女性多见。

2.好发于上睑,早期肿瘤局限于睑板内,与睑板腺囊肿相似,呈小结节状隆起,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无疼痛,与皮肤不粘连,相应部位的睑结膜面充血。

3.肿瘤生长缓慢,晚期于皮肤面或结膜面可见黄色结节,破溃后呈黄白色分叶或菜花样,易出血。

4.有的可向眶内发展,导致眼球突出运动障碍;还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内脏

5.早期应与睑板腺囊肿鉴别,尤其是老年人复发性者。晚期要与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肋癌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预后

只要手术时切除彻底,一般很少复发。  

验方偏方

验方

板兰根120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剂,煎2次分眼。

疗效:按本方f台疗多例,疗效显著,1例服药2.5个月治愈。

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

疗效:青岛白求恩医院用此方治愈皮肤癌13例。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误诊

睑板腺癌发病率很高,极易误诊。  

病历摘要

患者,女,47岁,因左上睑肿物6个月于2007年9月15日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任何诱因左上睑局限性肿物伴轻微疼痛,于发病后3天就诊,当时诊断为左上睑板腺炎,给予抗炎治疗1周肿物略减小,后因左上睑弥漫红肿并且肿物逐渐增大,两次就诊,仍诊断为左上睑板腺炎,继续给予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007年9月15日再次就诊,门诊以左上睑肿物性质待查行手术治疗。

患者自述无外伤史,家族中无同类疾病发病者。查体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左上睑弥漫轻微红肿、增厚、变形、睑裂闭合尚可,可触及硬结,无压痛。结膜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肿物呈菜花状,肿物最大直径约1.5cm,高约1cm。最小的直径约3mm,高约2mm。大小不等布满上睑结膜,肿物呈暗红色,基底宽,顶部呈菜花状,触及易出血。视力正常,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正常。角膜清,前房中深清亮,瞳孔正常,眼底正常。局麻下将所有肿物完整切除,局部涂眼膏包盖。切除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左上睑)睑板腺癌。术后1周行眼眶CT检查,未见异常。随访6个月,眼睑略厚,结膜面瘢痕,未见肿物复发。复查眼眶CT未见异常。  

讨论

睑板腺癌发病率很高,约33.3%,占眼睑恶性肿瘤第二位,患者多为高龄女性,上睑较下睑为多,具有多种病理形态,临床变异很大。初期表现为眼睑内质地较硬的小结节,常误诊为霰粒肿或睑板腺炎。恶性程度低的病程很长,恶性程度高的则发展迅速,造成早期转移。病变发展可使睑板腺弥漫增厚,结膜面肿物似肉芽组织。临床上如遇到中青年女性患者,眼睑肿物病程长,霰粒肿反复发作史,皮下扪到肿块,结膜面有肿块突出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将肿物切除,切下的组织一定进行病理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警惕

常有人问眼科医生:“眼皮里长包是什么病?”眼皮里长包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眼睑包块,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引起眼睑包块的原因很多,临床上根据其原因不同大体分为四种。

睑腺炎麦粒肿,又可分为外睑腺炎内睑腺炎,其中外睑腺炎俗称偷针眼,是Zeiss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内睑腺炎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内外睑腺炎均表现为眼睑红肿、疼痛、局部硬节,有时可发生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因睑板腺比Zeiss腺大,所以内睑腺炎炎症比较剧烈,痛感比较明显,但因其病变深在,眼睑红肿没有外睑腺炎那样明显。

睑板腺囊肿即霰粒肿,是因睑板腺排出受阻和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的慢性炎性肉芽肿。表现为眼睑无痛性包块,可单发或多发,眼睑皮肤正常或稍被包块顶起,隐约可见皮下之包块。因无急性炎症,常于囊肿较大时才被注意。

睑板腺癌它是原发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它的早期表现为睑板腺内无痛性包块,不与皮肤粘连,酷似睑板腺囊肿。当包块变大时,睑结膜面或皮下可见黄色结节,触之表面不平。晚期癌组织破溃,可发生全身转移而危及生命。

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睑包块如眼睑的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粉瘤或眼睑结核等。

上述这些原因中,以睑腺炎和睑板腺囊肿最为常见。睑板腺癌的预后最差,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睑包块相对少见一些。这些病的临床表现除眼睑长包块之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面也随病因不同而不尽相同。所以,当出现眼睑包块时,应尽早明确病因,及时治疗,特别是老年病人则更应该警惕有睑板腺癌的可能。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睑板腺癌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睑板腺癌》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