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斑癣.png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皮肤表浅角质层慢性的真菌轻度感染,由嗜脂酵母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常无症状,或只有轻度瘙痒。中医称本病为“紫白癜风”。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紫白癜风记载:“此证俗名汗斑,有紫、白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

病因

西医病因

发病原因

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的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而引起皮肤发病。病原菌为糠秕马拉色菌,又称花斑癣菌。花斑癣菌为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有报道曾从92%正常人的头皮上分离出。其他带菌部位有背、躯干、四肢、面部等。儿童带菌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带菌率越高。花斑癣菌平时腐生于角质层的表层,为孢子形态。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诱发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

花斑癣全球分布。在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十分流行。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国家居民发病率高达50%。我国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患者多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不感染动物。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从人体皮肤中能分离出两种形态的花斑癣菌,称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现一般认为它们是同种异名。

发病机制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素体盛,风湿相侵,留于腠理而成,亦有因汗衣湿溻,淹渍肌肤,复受日曝,暑湿浸滞毛窍所致。

预防

一级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裤。

3.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二级预防

1.花斑癣患者若不医治,可多年不愈,但只要认真对待,坚持用药也是较易治愈的,因为花斑癣菌生长在皮肤的最浅表层,外用的抗真菌药物均能奏效,一般可搽25%~40%硫代硫酸钠溶液,用后5min再搽3%稀盐酸溶液,搽药前最好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亦可用10%冰醋酸溶液,1%克霉唑,益康唑霜或酊剂,每日用药2次。

2.为防止愈后复发,宜在病损痊愈后再用药2周,同时穿用防霉菌衫裤,既可辅助治疗又有预防作用。

3.Borelli D等报道,口服酮康唑(广谱抗真菌剂)不但能治疗花斑癣,而且亦能预防其复发。

4.在治疗期间患者使用过的衬衣、衬裤、被单、枕套等都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或用开水烫洗后曝晒,以及用福尔马林熏蒸等消毒。

常见症状

症状

1.皮损最常见于胸、背、臂和颈部。其他有面部、腹部、臀部、腋窝、腹股沟、头皮、枕部等。常夏秋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开始为细小斑点。患者常不自觉,渐成粟米、黄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边缘清楚,与皮肤持平或微微高起。表面覆以极薄糠秕样鳞屑,有光泽,尤其是对光侧看时,皮损表面反光性强。新皮损色深,呈灰色、黄色、棕色、淡褐色或褐色。老皮损色淡发白。新老皮损同存时,黑白间杂呈花斑状,颇具特征性,为花斑癣的典型表现。当除去鳞屑或皮损痊愈时,遗有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斑,患者常误认为患有白癜风而前来就医。

2.部分患者损害沿毛囊分布,类似毛囊丘疹,扁平,微微高出皮面,上覆鳞屑,反光性强。少数患者皮损呈斑片状,数目较少,仅一至数片,但面积较大。表面鳞屑较厚,多呈深棕或棕褐色,少数为淡色斑。有时皮损面积如此之大以至误将皮损视为正常皮肤。

3.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略有发红和瘙痒。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发。

4.花斑癣在儿童皮肤上的表现与成人不同。笔者曾观察了21例儿童花斑癣患者,最小年龄仅为2.5个月,最大12岁。1岁以内为17人。男女各半,均为首次发病。皮损为边缘清楚的白斑,直径为1~5mm大小,上覆极细鳞屑。少则3~4个,多至密集,部分融合。家长皆因担心患儿有白癜风而来就诊。皮损分布独特,以眉区、眉间、前额、两鬓最为常见和集中。其他部位如颊部、颧部、下颌、耳前、颈部和上背均可有分布,但数目较少。其中皮损位于眉毛和眉间者19人,两鬓10人,前额8人,颈部2人,耳前、下颌和上背各1人。皮损往往同时有多处分布。小儿一般均体健。面部无脂溢性皮炎湿疹样表现。父母均无花斑癣史。全部否认发病前有局部外用激素史。真菌检查有典型的花斑癣菌丝和孢子。

中医分型症状

花斑癣属中医学紫白癜风范畴,花斑癣为暑湿之邪郁于肌腠,浸滞毛窍则见皮肤起斑疹;久之燥热伤及阴血,肤失濡养则叠起鳞屑。总之辨证属暑湿蕴肤。

【证候】初起皮肤上出现斑片,色淡红或赤紫,或棕黄,或淡褐,继则融合成片,上有细小糠状鳞屑,自觉微痒,舌红,脉滑数。

临床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肝功能检查

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由于肝脏功能多样,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很多。具体做哪项检查,应结合病史和症状选择一组或其中几项检查,有助于肝功能的诊断及评价。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检查血、尿、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诊断链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各种真菌感染、阿米巴、黑热病、丝虫病、疥疮螨虫等所致之皮肤病。

直接镜检

刮取鳞屑加10%KOH液直接镜检,见短粗,两头钝圆,微弯曲的菌丝,一般长为10~40μm,宽为2.5~4.0μm,有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直径为3~8μm,有时有芽孢,直接镜检阳性即可确定诊断。

培养

在Sabouraud琼脂或其他常规培养基表面加1~2ml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种鳞屑后37℃培养,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检见酵母样细胞为主,出芽,培养一般不作为诊断的常规。

午氏灯检查

午氏灯检查花斑癣皮损和刮取的鳞屑有金黄色荧光。

诊断鉴别

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白癜风

主要为成片皮肤色素缺失而呈白色,其边缘可有色素沉着。一般无脱屑,无痒感,也无出汗过多后加重史等,加以查菌持久阴性等更有助于鉴别。

玫瑰糠疹

本病初起有母斑,迅即波及全身,为红色椭圆形斑,中央有糠秕状鳞屑,其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检查真菌阴性。

红癣

常局限于腋下、乳房下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或折迭部位,皮损颜色稍红,鳞屑不易脱落,10%氢氧化钾液涂片不易找到红癣菌,需作特殊染色才可发现。

并发症

严重者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有脓肿形成。花斑癣菌还可累及泪囊引起阻塞性泪囊炎,还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增多及银屑病等有一定关系。

治疗

西医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主要为角质剥脱及抗真菌制剂。

1.复方苯甲酸酊

2.20~40%硫代硫酸钠液。

3.抗真菌霜剂,如联苯苄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也可用5%水杨酸,50%丙二醇溶液。

系统药物治疗

1.酮康唑400mg/d分两次服,每周1次,连续2~3周。

2.依曲康唑200mg/d,连续7日,服药期间尽量减少洗澡次数。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本病一般不需内服中药。

外治法

1.雄黄解毒散30克(雄黄30克,寒水石30克,生白矾120克),加入百部酒120毫升摇匀外搽。

2.土槿皮10克,丁香10克,加于50%~70%酒精100毫升中浸一周后外搽。

治花斑癣验方

【方一】

硼砂50克(视皮损范围大小适当增减),米醋250毫升,混合置砂锅煮溶,待凉装瓶备用。浴后用棉签蘸药液均匀涂抹患处,每日1次,连用2~5天即愈,且愈后不易复发。

【方二】

石榴皮川椒苦参百部蛇床子各40克。水煎取药液约10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日1剂。一般连用数日。

护理

1.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内衣。

2.劳动或剧烈活动后大汗出,应注意及时洗澡和更衣。

3.平时出汗较多者宜外用爽身粉。不穿他人衣物。

4.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对疾病处之泰然。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抗真菌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4.多吃新鲜蔬菜和大蒜,有利花斑癣康复。

饮食禁忌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桂皮、辣椒、胡椒等,慎用酒类、咖啡、可可等饮料,以免加重皮损。

2.忌吃腥发的食物,忌吃鸡、羊、蟹、虾与猪头肉等发物。

3.忌吃刺激性的饮料。

4.少吃甜食,限制脂肪类食物,如巧克力和油炸食物,以免皮脂分泌增多而加重本病。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花斑癣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花斑癣》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