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泪囊炎.jpg

非特异性泪囊炎一般表现为慢性和急性两种,而以慢性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在泪囊内积聚形成囊肿,有疼痛波动感。属中医“漏睛”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解剖因素(30%):

骨鼻泪管的变异多,有的比较狭窄,特别鼻低平或面部狭窄者,其管径细小,黏膜稍有肿胀即可导致阻塞,发育时期鼻泪管管道不全或黏膜皱褶形成,管腔内径会太小,黏膜肿胀可使之完全阻塞。

附近组织疾病的影响(25%):

鼻部的疾病如下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均可导致鼻泪管下端机械性阻塞;鼻腔的炎症如急性,血管神经性,增殖性或化脓性炎症等,感染既可直接扩散至泪道,也可刺激黏膜肿胀,引起鼻泪管下端阻塞;萎缩性鼻炎,其黏膜萎缩,鼻泪管下端扩大,感染可由此直接向上扩散;擤鼻时感染性分泌物更易进入鼻泪管,而引起泪囊炎,鼻旁窦与泪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其炎症也是引起泪囊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筛窦,泪骨常气化为筛泡,骨薄如纸,甚至有陷窝相通,感染可由此直接扩散到泪囊,也可通过泪囊周围丰富的血管或淋巴管传播,由结膜感染向下扩散至泪囊者较少,除非是某些浸润性疾病,如沙眼等。

全身性感染 (20%):

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结核等,可能是通过血源性传播。

泪液分泌过多和泪液的滞留 (10%):

可使泪囊张力减弱,同时又是慢性激惹,泪囊壁抵抗力降低,易受细菌侵袭而发炎。

异物(5%):

如从泪小点进入的睫毛或从鼻腔进入鼻泪管的异物亦可引起泪囊炎。

中医病因认识

一、游风客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泪液受灼,使变稠浊,满溢而出。

二、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浸渍于大眦之间。

三、心脾积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壅塞络脉,搏结于大眦而成。

预防

1、注意眼部卫生,以防毒邪深入或病变反复,定期检查眼睛。

2、对椒疮重病,流泪症及将行眼部手术患者应注意检查是否患有本病,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3、忌过食辛辣炙煿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素患眼疾者,更需注意,以免脾胃蕴积湿热,引发眼病。

4、及时彻底治疗沙眼、睑缘炎等外眼部炎症,不给细菌以可乘之机。

注意事项

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或慢性鼻炎者应尽早治疗。

常见症状

1.慢性泪囊炎:可分为卡他性泪囊炎,黏液囊肿和慢性化脓性泪囊炎等几种。

(1)卡他性泪囊炎(catarrhal dacryocystitis):表现为泪溢,与单纯泪道阻塞相似,伴有内眦性结膜充血和刺激症状,冲洗泪道有黏液分泌物回流,有时可部分通畅。

(2)黏液囊肿(mucocele):泪囊壁失去张力而扩张,分泌物在泪囊内积聚形成囊肿,在内眦韧带下方一有波动的突起,挤压时有胶冻样透明或乳白色的分泌物从泪小管回流或压入鼻腔,一旦因为炎症上,下泪小管闭塞,囊肿将继续扩张,在皮下形成相当大的略呈蓝色的囊性肿块,但不与皮肤粘连,CT扫描显示泪囊区为一囊性占位病变,中低密度,因内侧为骨性结构病变多向眶内突出(图1)。

(3)慢性化脓性泪囊炎(chronic suppurative dacryocystitis):是滞留在泪囊内的分泌物积聚,合并细菌繁殖引起泪囊壁炎症,分泌物初为黏液性,以后变成脓性,压迫泪囊区时有黄色黏稠脓液回流,且经常排入结膜囊,成为感染源,慢性泪囊炎可由急性泪囊炎演变而来,也可以反复急性发作,慢性泪囊炎的囊壁由于慢性炎症而增厚,加之脓液积聚,囊壁扩张,形成类似黏液囊肿的化脓性囊肿,脓性分泌物排入结膜囊,引起结膜炎和湿疹性睑缘炎。

以上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都不会自行痊愈,且任何时候多有可能急性发作,无论黏液囊肿或化脓性囊肿多可以与筛窦沟通,形成筛窦泪囊瘘,当分泌物经筛窦从鼻腔排出,囊肿可缩小甚至消失,症状可减轻,有和鼻腔引流手术一样的效果。

2.急性泪囊炎:是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混合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致,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也可以无泪溢史而突然发生。

3.特殊型泪囊炎:

(1)沙眼性泪囊炎:原发性沙眼泪囊炎极少见,继发者是沙眼病变沿结膜经泪小管而至泪囊,典型病变是泪道黏膜有沙眼性滤泡(有上皮细胞生长中心),泪囊黏膜上皮内有沙眼包涵体,沙眼患者的泪道阻塞的发生率高于非沙眼患者,其比例约为15∶4,由于阻塞和潴留更易导致混合感染,溢泪和流脓等症状与一般慢性泪囊炎无异,由于沙眼病变常使泪小管阻塞和泪囊高度缩小,为除去病灶,以施行泪囊摘除术和泪小管电凝术为宜。

(2)结核性泪囊炎:不常见,也因为没有常规进行病理检查,使一些病例未能得到确诊,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年人,特别多见于女性,原发性结核性泪囊炎少见,曾有病例报告全身无任何结核灶者,继发性结核感染多来源于鼻腔,皮肤,结膜及邻近骨组织,以鼻腔狼疮蔓延而来者最多,Caboche发现24例鼻腔结核中有13例累及泪道,临床表现除一般溢泪和流脓症状外,尚有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黏膜增殖的泪囊壁可以产生干酪样坏死而形成冷脓肿,病变向周围组织扩展,可以破坏邻近骨组织和皮肤,导致典型的结核性瘘管形成,治疗上首先是全身抗结核和原发灶治疗,如果效果良好,根据泪囊本身和周围组织的情况,选择泪囊摘除术或鼻内引流术。

(3)梅毒性泪囊炎:梅毒性初疮和二期梅毒均极为罕见,三期梅毒瘤较常见,在泪囊区形成软性有波动的肿块,生长较快,波及泪囊周围组织,破溃形成溃疡或瘘管,破坏骨组织时致整个内眦部,眶内侧及鼻部下陷成一大的腔洞,先天性梅毒性泪囊炎,多为双侧性,由鼻部畸形所致,特别是鞍鼻,骨部畸形,导致泪道阻塞而继发化脓性感染,多不是梅毒直接感染,治疗上进行驱梅毒治疗,一般效果良好,全身治疗以后,对由于泪道阻塞引起的化脓性泪囊炎,可按非特异性泪囊炎的原则治疗。

(4)其他感染:如麻风,白喉可以从鼻腔等延至泪囊而引起相应的泪囊炎,各种真菌性泪囊炎也可以发生,寄生虫如蛔虫,可以经鼻腔进入泪囊;蝇蛆也可以从鼻腔或结膜囊进入泪囊而引起泪囊炎。

临床检查

1.血常规检查:急性泪囊炎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2.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病理学检查: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芽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引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闭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4.CT检查:慢性泪囊炎形成囊肿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脓肿的密度略高于水的密度,强化扫描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CT对于小的钙化与结石也可显示,表现为斑点状的高密度影,另外可发现眶骨的增生,肥厚,破坏等改变,CT泪囊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泪囊系统,同时进行CT扫描显示其内结构,可发现鼻泪管阻塞,狭窄及扩张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显示泪道系统及眶内软组织,眶周结构,鼻部和鼻旁窦的病变,有作者报道泪道狭窄,阻塞的CT正确诊断率为95.6%。

诊断鉴别

诊断

慢性泪囊炎的诊断,只要有泪溢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回流,其诊断是容易的,回流物少时则难以与单纯泪道狭窄相区别,单侧顽固性结膜炎应当疑有慢性泪囊炎。

鉴别诊断

黏液囊肿应与肿瘤,结核,梅毒等相鉴别,影像学检查(CT,MRI),手术探查和活体组织检查可鉴别,内眦部的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一般较表浅,且泪道通畅,筛窦或额窦囊肿位置多在内眦韧带上方,X线,CT,MRI和鼻部检查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1、慢性泪囊炎由于脓液积聚,其中常有毒力强的细菌滋生,特别是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容易繁殖,脓液经常排入结膜囊,导致结膜慢性发炎;当角膜轻微外伤,或进行内眼手术,会引起匍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因为这种潜在危险的存在,所以必须及时治疗慢性泪囊炎。内眼手术前也应常规检查泪道情况,特别是有溢泪者,如有异常,术前应做鼻内引流手术或摘除泪囊,在急症内眼手术,应将上下泪点电凝暂时封闭。

2、 急性泪囊炎常并发急性结膜炎,边缘性角膜炎等,若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会引起匐行性角膜溃疡,若为链球菌,感染扩散至泪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面部丹毒;向后可引起化脓性筛窦炎,也可扩散到眼眶而引起眶蜂窝织炎,全眼球炎,甚至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而致死亡。

治疗

西医治疗

除去泪囊感染灶,建立鼻内引流通道,仍是现代治疗的基本原则。  

1.药物治疗:局部滴用各种抗生素眼液,3~4次/d,滴药前挤压排空泪囊内分泌物,药液才能被吸入泪囊;全身用磺胺或抗生素,经一段时间的治疗,脓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潴留,这只能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2.冲洗泪道:为了彻底清除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加强药物疗效,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囊,脓液冲洗干净后,再注入0.3~0.5ml抗生素。采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溶纤维素混合液冲洗,其作用可以抗感染、抗炎、软化粘连,对于早期尚无固定形瘢痕的阻塞可以有较好的疗效。  

3.泪道扩探术:经过上述治疗,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后,可试行扩探术。同时鼻内滴用抗生素和麻黄碱液,对于膜性阻塞或纤维蛋白性阻塞,可望获效。探通2~3次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泪囊摘除术(dacryocystectomy):为了去除脓性泪囊病灶,很早就有人施行过泪囊切除术,以后极为普遍。直至20世纪初,泪囊鼻腔吻合术逐步发展完善,慢性泪囊炎一般都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但在泪囊结核、泪囊肿瘤疑为恶性者或严重角膜溃疡、急性青光眼、眼球外伤等继续进行内眼手术时,仍有做泪囊摘除术的必要。手术时应将泪囊完整分离,特别注意将泪囊底部、泪囊与泪总(小)管连接部和泪囊下端切除干净。鼻泪管全长直至鼻腔要刮除黏膜。一旦有病变的黏膜遗留,还会复发、化脓或形成瘘管。泪囊摘除后,不再有脓液排入结膜囊,刺激减少,流泪症状大为减轻,病人经过数周即可习惯,故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手术。有学者为了在皮肤不留瘢痕,把切口作在内眦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从上泪点到下泪点切开,但暴露手术野稍窄,操作比较困难。

中医治疗

(一)风热停留

[主证]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少量浊粘泪液自)泪窍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证候分析]脏腑津液上注于目而为泪,现游风客热伏于大眦,泪液受灼,渐变稠浊,积久则满,故见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泪窍闭塞,故常自泪流。稠浊粘液外溢,泪自常流,目窍不洁,故时觉涎水粘睛,隐涩不舒。内热不盛,故大眦皮色如常,按之不痛。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蒲公英。方中防风羌活白蒺藜祛风散邪;白薇蒲公英清热解毒;石榴皮收敛止泪。全方祛风清热,但清热之力较弱。若热势偏盛,可加入银花连翘。如眦部稍有隆起,压之不痛,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者,为肝肾不足之象,可加入菊花枸杞子补骨脂等。

(二)心脾湿热

[主证]大眦头微红,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尿赤,苔黄腻。

[证候分析]大眦属心,胞睑属脾。今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上攻睑眦,故大眦头微红,闭塞泪窍,积聚成脓,满溢而出,故稠粘脓液常白泪窍流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心火移热于小肠,脾经湿热上蒸,故尿赤,苔黄腻。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心汤加减。方中竹叶黄连清心火;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清脾泻热;泽泻车前子竹叶清热利湿。茯苓甘草升麻理脾渗湿,用柴胡决明子以加强清火之力,羌活能除膀胱经之风湿,赤芍祛瘀滞,全方总以泻积热、祛湿滞为主。如脓多稠粘,则可去羌活,选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大便不硬,实热不盛者,亦可用蜜剂解毒丸缓调之。

(三)正虚邪恋

[主证]漏睛日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头晕乏力,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邪热伏于大眦,闭塞泪窍,灼熬泪液而成漏睛。缠绵不愈则耗伤正气,不能托毒外出。热毒留恋不清,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正气亏损,故头晕乏力,苔薄脉细弱。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治风黄芪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补正气,托毒外出,地骨皮知母大黄清泻热毒,防风祛风邪,茯苓远志祛湿化浊。全方扶正托毒,但偏于气弱于血,如兼面色无华,舌质淡,可加入当归养血活血。

护理

1、忌过食辛辣炙煿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素患眼疾者,更需注意,以免脾胃蕴积湿热,引发眼病。

2、避免过度视力疲劳。 用眼应以不觉疲倦为度,并注意正确的用眼姿势,距离、光源是否充足等。每用眼一小时左右,让眼放松一下,如闭眼养神、走动、望天空或远方等,使眼得到休息。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阅读和工作。

3、坚持定期按摩眼部。 可做眼保健操进行眼部穴位按摩,如按摩晴明穴、横竹、瞳子骨、太阳、医风等穴位。通过按摩,可加速眼部血液循环,增加房水中的免疫因子,提高眼球自身免疫力。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1.百合红枣粥:百合10克,山药15克,薏仁20克,红枣(去核)10个。将上述材料洗净,共同煮粥食用。百合滋阴降火;山药滋肾润肺;薏仁利湿健脾、清热排脓;红枣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不但富含维生素C,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

2.杞桑葚粥:枸杞子5克,桑葚子5克,山药5克,红枣5个,粳米100克。将上述原料熬成粥食用。此方中的枸杞子、桑葚子能补肝肾,山药、红枣健脾胃。视力疲劳者如能每日早晚两餐,较长时间服用,既能消除眼疲劳症状,又能增强体质。

3.核桃仁:每晚嚼食两个,可缓解症状。核桃仁富含脂肪油、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

4.豆核桃冲牛奶:黑豆粉1匙,核桃仁泥1匙,牛奶1包,蜂蜜1匙。将黑豆500克,炒熟后待冷,磨成粉。核桃仁500克,炒微焦去衣,待冷后捣如泥。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入煮沸过的牛奶1杯后加入蜂蜜1匙,每天早晨或早餐后服用,或与早点共进。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维生素B1等,营养价值高,又因黑色食物入肾,配合核桃仁,可增加补肾力量,再加上牛奶和蜂蜜,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钙、磷等,能增强眼内肌力,加强调节功能,改善眼疲劳的症状。

饮食适宜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优质蛋白食物;

3.宜吃坚果类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忌吃油腻的食物;

3.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泪囊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泪囊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