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血液常规检查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液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血液有形成分的一些化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常规检查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医学术语

血常规检查主要针对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一般更重视白细胞的分类,特别注意是否出现各种有关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细胞。当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细胞增加,并见幼稚细胞。有一种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细胞数反而减少,且不见幼稚细胞。白细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白细胞减少也不一定不是白血病,那让人如何来判断呢?作为病家大可不必为此担心。现在医生鉴别诊断白血病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白细胞减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实这一项目持续低于正常也是某种危险的信号,最严重的是因化学或药物诱发的白细胞缺乏,可使身体失去防御功能。通常肿瘤病人接受化疗要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继续化疗。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一种最简单的监控手段。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尤其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明显减少,应考虑免疫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嗜酸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白细胞,其量增加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皮肤病等,其量减少则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传染病病情严重者等,也见于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随着生食海鲜热的兴起,一些罕见的寄生虫病时有报道。发现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应是一条重要线索。血小板计数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规之内,而半自动或全自动仪器检查则包括这一项。它是参与止血凝血的重要细胞,一旦某处血管破损出血,首先赶来参与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种与止血,凝血有关的因素,故现在越来越重视对血小板的研究,并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

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其衍生物具有一定的光谱特征。血红蛋白由珠蛋白结合四个血红素而成,每个血红素分子又由原卟啉和一个铁原子组成,具有与氧结合的能力。红细胞输送氧与二氧化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常用方法有:①比色法,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比色法又分为目视比色和光电比色两类。前者包括多年来临床上最常用的酸化血红素目视比色法(即萨利氏色格比色法),因其准确性差,已渐被淘汰。后者又根据所用的稀释液的不同而分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碱化血红蛋白法、酸化血红蛋白法和氧合血红蛋白法。理想的稀释液应能使血中所有的血红蛋白转变成一种稳定的血红蛋白衍生物,以便能精确测定出血液中血红蛋白总量。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可基本满足上述要求。它能使除硫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液中极少)以外的所有血红蛋白均转变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因此,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所得的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故此法已成为国际上测定血红蛋白的标准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②测铁法,原理为测定血中铁含量,再按100g血红蛋白含0.347g铁的公式换算出血红蛋白含量。此法虽然精确,但方法复杂、费时,不可能常规使用,仅用以校正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③测氧法,先测定血液结合氧的能力,再按1g血红蛋白能结合1.34ml氧的公式计算出血红蛋白含量。此法不仅繁杂费时,而且不能测定所有失去结合氧功能的血红蛋白,所以测定结果偏低而不准确。此法已趋于被淘汰。④比重法,把血液滴入系列硫酸铜液瓶中,视血滴的悬浮或沉降,决定血液的比重,再由此推算出血红蛋白含量。因此法准确性差,现已废弃。

此外,尚可用特定的测定试纸法测定血红蛋白。此法适用于工矿、农村等基层单位使用,但准确性差。

血红蛋白测定的趋向是自动化。目前国际上已广泛使用自动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器,其体积不大,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较高。

中国人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男性成人120~160g/L(12~16g/dl),女性成人为 110~150g/L(11~15g/dl),新生儿为 170~200g/L(17~20g/dl)。通过对血红蛋白的测定,可初步了解受检者是否存在贫血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计数

常用的红细胞计数方法有:①显微镜下目视计数法,血液经一定量等渗稀释液稀释后,取其一定量,置于血细胞计数盘的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再换算出1L血液内的红细胞数。此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虽已应用时间很长,但仍被广泛采用。②光电比浊法,系用红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用光电比色计比浊,根据红细胞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其浊度与光密度成正比的关系,在提前做好的标准曲线表上查出结果。此法因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结果不准确,已渐被弃用。③血细胞自动计数器计数法,系采用电子学方法自动将一定量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计数,并将数目用数字显示器或打印卡片的方法表示出来。此法迅速简便,误差小,是红细胞计数法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的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男性成人为4~5×1012/L(400万~500万/mm3),女性成人为3.5~5×1012/L(350万~500万/mm3),新生儿为6~7×1012/L(600万~700万/mm3)。红细胞计数所反映的生理变异病理意义基本上与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一样。但在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时,其所反映的贫血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准确。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方法有:①显微镜下目视计数法,血液经一定量的特殊稀释液稀释,使红细胞溶解而白细胞形态更加清晰之后,取其一定量,置于白细胞计数盘的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再换算出1L血液内的白细胞数。此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②白细胞自动计数器计数法,基本原理同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成人为4~10×109/L(4000~10000/mm3),新生儿为 15~20×109/L(15000~20000/mm3)。由于多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如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等)均能引致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或)质量的变化,因此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上常用的化验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①显微镜下目视分类法,在显微镜下目视检查经良好特定染色后的血液涂片,根据不同血细胞的着色和形态测定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百分率。其中最常用的染色法有赖特氏(原译瑞忒氏)染色法和吉耶姆萨氏染色法。 ②白细胞自动分类仪分类法,已投入使用,此类分析仪有两类,一类依靠白细胞自动辨认的方式,另一类依靠连续活动细胞化学法。此仪器本身及所用试剂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广。

正常成人的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值为:

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在各种病理情况下,白细胞分类比例可有变化。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血常规检查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血常规检查》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