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交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交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另名别阳足髎。属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郄穴。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用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定位

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Akupixgbgb35.jpg

解剖

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临床应用

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阳辅穴绝骨行间穴昆仑穴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治风湿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别名

别阳穴,足髎穴。

穴义

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附注

阳维脉郄穴

功能作用

理气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阳交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阳交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