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瑾-3.jpg
胆囊炎.jpg

胆囊炎细菌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本病在中医学上归属于“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身体、饮食因素

免疫力低下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疾病、心理因素

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中医病因

囊炎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属中医学“胆胀”、“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如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肝胆郁热,疏泄失常,通降失调,即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

预防

1.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

因为未进食时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此时胆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胆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终于形成胆泥。如果进食,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道内,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2.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和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有关。吃得过多,特别是食物中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就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高,会促使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近年,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由以前的“温饱”型逐渐向吃好、吃精转变,鱼、肉、禽、蛋等食品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些因吃得过好、过多而引起的“富贵病”,如肥胖症冠心病胆结石。要预防这些“富贵病”,就要注意营养适度,特别要注意不食用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所谓适度的营养,就是要对人们的饮食的质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饮食的质量全面地提供各种比例合适的营养物质,而食物的量则以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为度。 根据适度营养的原则,并参照我国人民目前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我国的营养学家提出了以下的每人每月较为合理的食物组成:谷类14kg,薯类3kg,豆类1kg,肉1.5kg,鱼0.5kg和水果1kg。当然,以上标准只是适用于从事一般活动的普通成年人。此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防止营养过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3.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据研究,蛋白质摄入量的长期不足,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因此,保证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就会有助于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发生。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中蛋白质量已有明显增高,因此我国患胆色素结石的人数已有减少的倾向。但在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胆色素结石仍很常见。

4.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

5.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

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结石

6.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

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常见症状

症状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根据以上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医生一般能及时作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中医分型症状

肝胆气滞型

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欲呕;不思饮食,大便不稠,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或弦细。

肝胆火热型

右胁灼痛拒按,脘腹胀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欲饮食,便秘尿赤,或目黄、身黄,舌红苔黄燥或有芒刺,脉弦滑数或洪数。

肝胆湿热型

右上腹剧烈痛急发,甚则胁下触及包块,胸腹满痛,恶心呕吐黄苦水,恶寒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现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热毒炽盛型

除具有火热,湿热症外,且有右胁剧痛难忍拒按,喜右侧蜷卧,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等。热人营血,则可神昏谵语,痉厥,甚至鼻衄呕血黑便尿血、肌肤出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临床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3. 血清转氨酶

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X线检查(现在一般不做这个检查)

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组织包块阴影。

3.CT和MRI检查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和鉴别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合并有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时的诊断更有价值。

4.静脉胆道造影。

5.放射性核素显像。

诊断鉴别

急性胰腺炎

该病可继发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腹痛急性胆囊炎剧烈,呈持续性,范围较广并偏向腹部左侧,压痛范围也较为广泛,血与尿淀粉酶一般均升高。

急性阑尾炎

高位急性阑尾炎与急性胆囊炎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详细分析病史和体征。

胆道蛔虫病

发病突然,腹痛在剑突下呈阵发性绞痛,呕吐频繁,常有吐蛔虫史,腹痛可自行缓解。早期上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肌紧张。

溃疡病穿孔

病人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腹痛发作突然,呈持续性,较急性胆囊炎剧烈,并很快波及整个腹部,腹肌强直,但很少有呕吐现象。因较小的十二指肠穿孔,或穿孔后很快形成一个局限的炎性病灶时,容易与急性胆囊炎混淆。

肝脓肿

位于肝右叶前下方的脓肿,触诊时易把肿大的肝脏误认为胆囊炎性包块。

并发症

可见胆囊积水、白胆汁、石灰乳胆汁、瓷器样胆囊、胆囊穿孔、胆囊内瘘、肝脓肿等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解痉、镇痛药物治疗

阿托品0.5mg或654-2 5mg肌注;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维生素K38-16mg,肌注;度冷丁或等美散痛等镇痛,不宜用吗啡

抗菌治疗

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利胆

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外科治疗

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肝胆气滞

【症状】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欲呕;不思饮食,大便不稠,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克、白芍寸2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10克、郁金10克。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

肝胆火热

【症状】右胁灼痛拒按,脘腹胀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欲饮食,便秘尿赤,或目黄、身黄,舌红苔黄燥或有芒刺,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通腑泻热,疏肝利胆。

【方药】黄连10克、黄芩10克、蚤休10克、栀子10克、柴胡l0克、生大黄10克、蒲公英10克、半夏10克、枫实10克、木香1O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肝胆湿热

【症状】右上腹剧烈痛急发,甚则胁下触及包块,胸腹满痛,恶心呕吐黄苦水,恶寒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现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胭。

【方药】茵陈12克、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龙胆草1O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木通8克、泽泻10克、生甘草6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

热毒炽盛

【症状】除具有肝胆火热,湿热症外,且有右胁剧痛难忍拒按,喜右侧蜷卧,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等。热人营血,则可神昏谵语,痉厥,甚至鼻衄呕血黑便尿血、肌肤出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金银花15克、蒲公英12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紫草10克、连翘12克、鱼腥草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羚羊角3克、人工牛黄1克、茵陈12克、郁金10克、生大黄10克。

【中成药】清开灵20ml,加5%葡萄糖液l000ml中静脉滴注。

偏方治疗

【偏方一】玉米须30~50克,每天煎水代茶频饮。

【偏方二】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水煎去渣,温服。

【偏方三】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煎汁代茶饮。

【偏方四】鱼腥草100~150克,水煎后饮用。适宜慢性胆囊炎发作或伴有黄疸者食用。

【偏方五】蒲公英全草100克钱,水煎服,频饮用。

针灸疗法

急性胆囊炎

1.体针:

胆俞肝俞日月阳陵泉胆囊穴期门太冲气郁证加行间湿热证加足三里阴陵泉;毒热证加人中大椎内关;绞痛者加合谷郄门黄疸者加至阴穴;呕吐者加内关发热者加大椎曲池。根据病情每次可取3~5穴。用毫针强刺激,均用泻法。每穴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2穴。胆俞、肝俞均向椎体斜刺2.6~3.3cm,阳陵泉直刺5.0~6.6cm,期门、日月均斜刺1.7cm,太冲向足心斜刺5.0~6.6cm,胆囊穴直刺5.0~6.6cm。

2.耳针:

取耳部十二指肠神门交感三焦等穴。黄疸者加肾上腺内分泌腹胀者加贲门恶心呕吐者加食道、枕。每次选反应敏感穴3~5个,用短毫针强刺激,持续捻转,以病人能忍受为度;留针30~5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

3.电针:

取右胆俞(接阴极)、胆囊穴或日月,或中脘,或梁门,或太冲(接阳极),进针得气后连接针麻仪,用可调波,刺激由弱渐强,以能耐受为度;每日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慢性胆囊炎

1.体针:

取胆囊穴、阳陵泉胆俞太冲内关中脘足三里。每次2~3穴,用毫针行中强刺激,每穴运针3~5分钟,留针10~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用电针亦可。

2.头针:

取头部胃区(以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作平行于正中线长2cm直线)。用毫针中度刺激,每次运针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快速捻转,每日针刺1次。

3.耳针:

交感神门等穴。每次2~3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4.点挑:

肝俞脾俞三焦俞足三里胆俞等穴。采用挑筋法或挑提法,每次取3~4穴,1~3日挑1次,5~10日为1疗程。临床上可根据病情辨证取穴。

艾灸疗法

[取穴]阳陵泉日月胆俞太冲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日月]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胆俞]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灸法]温和灸,每穴15分钟。7日一个疗程

护理

对症护理

术后第1天:肠蠕动恢复后,可饮水,饮水后无腹胀不适,可进流食。忌牛奶、豆浆。

术后第2天:进流食后如无不适,可进清淡半流食两天。

术后第4天:进清淡半流食后如无不适主诉,可进普食(但以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量的优质蛋白,多吃利胆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忌辛辣食物(因可刺激胃肠道分泌胆囊收缩素,引起术后并发胆瘘)。忌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猪头肉、猪蹄、奶油蛋糕。忌油煎、油炸食物。如:炸油条、炸鸡蛋、炸鸡腿。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蛋黄、肥肉、动物的内脏、鱼子。

术后第8天:食物中可逐渐怎加脂肪、蛋白含量。

术后1个月:饮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日常护理

1.在饮食方面,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在消炎治疗的同时,还应采取禁食的措施。当症状缓解后应食豆浆、果子汁、素菜汤、浓米汤等高糖流质食物。慢性期胆囊炎可食瘦肉、鸡肉、鱼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胆固醇半流质食物。同时应多饮水,促进胆汁的排出。

2.在工作活动方面,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是必要的。慢性期可考试,大收集整理根据病情的轻重适当参加一点体育活动或工作,但不可过量。因为大量活动造成的疲劳是临床上胆囊炎发作的常见诱因,且活动量大,消耗多,需补充高能的食物,这样会大大增加胆囊的负担。

3.对于恢复期病情较轻的胆囊炎患者来说,进行一些简单、轻松的工作或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做广播体操等是可以的,而且这样还可增强胆囊肌肉的收缩力,防止胆汁在胆囊内的淤积。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饮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为宜。

2.含粗纤维的食物。应少量多餐,并多饮汤水。

饮食禁忌

1.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

2.避免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

食疗保健

饮食停滞型

主要表现为胁肋疼痛、胃脘胀满,或恶心欲呕、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当以理气消食、和胃导滞为治,可选用下列饮食治疗方。

1.山楂山药饼:

山楂、山药、白糖各适量。将山楂去核,同山药共蒸熟,冷后加白糖搅匀,压为薄饼服食,1日1剂。

2.干姜胡椒砂仁肚:

干姜、胡椒、砂仁各6克,肉桂、陈皮各3克,猪肚1个,调料适量。将猪肚洗净,诸药布包,加水同煮至猪肚烂熟后,去渣取汁饮服,猪肚取出切片,调味服食,2日1剂。

肝气犯胃型

主要表现为胁肋疼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暧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发作,舌苔薄白,脉弦。当以疏肝理气为治,可选用下列饮食治疗方。

1.陈皮槟榔:

陈皮20克,槟榔200克,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将诸药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煮;煮至药液干后,停火候冷。待药液冷后,将槟榔取出,用刀剁为黄豆大小的碎块备用。每次饭后含服少许。

2.丹参田鸡汤:

丹参30克,大枣10克,田鸡250克。将丹参布包,大枣去核,田鸡去皮洗净。加水同炖至田鸡熟后,去药包,加入食盐、味精等调服,每日1剂。

肝胃郁热型

主要表现胁肋疼痛、胃脘胀满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当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为治,可选用下列饮食治疗方。

1.牛蒡炒肉丝:

牛蒡子10克,猪瘦肉150克,胡萝卜丝100克,调味品适量。将牛蒡子水煎取汁备用。猪肉洗净切丝,用牛蒡子煎液加淀粉等调味。锅中放素油烧热后,下肉丝爆炒,而后下胡萝及调味品等,炒熟即成,每日1剂。

2.金币竹叶粥:

金币草30克,竹叶1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金币草、竹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两沸即成。每日1剂。

瘀血停滞型

主要表现为胁肋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胃脘胀满疼痛、舌质紫暗、脉涩。当以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为治,可选用下列饮食治疗方。

1.山楂三七粥:

山楂10克,三七3克,大米50克,蜂蜜适量。将三七研为细末,先取山楂、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三七、蜂蜜,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早餐服食。

2.无花果木耳红枣煲瘦肉:

猪瘦肉250克,无花果60克,红枣5枚,黑木耳15克,调料适量。将猪肉洗净、切片;大枣去核;黑木耳发开洗净,与无花果等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入葱、姜、椒、盐等。待熟后,味精调服,每日1剂。

3.桃仁墨鱼:

桃仁6克,当归10克,墨鱼1条,调味品适量。将墨鱼去头、骨,洗净,切丝,桃仁、当归布包,加水同煮沸后去浮沫。文火煮至墨鱼熟透,去药包,调味服食。

李瑾-3.jpg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胆囊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胆囊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