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穴
飞扬,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原作飞阳。《针灸甲乙经》作飞扬,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目录
功用
定位
飞扬穴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解剖
飞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主治
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痔疮、下肢瘫痪等。
配伍应用
飞扬配太溪,为原络配穴法,有清利头目,滋阴养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鼻衄。
飞扬配承山、足三里,治痔疮。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下部寒、热病汗不出、体重、逆气头眩痛,飞扬主之。痉、反折,飞扬主之。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癫狂疾、体痛,飞扬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目眩,逆气鼽衄。
《医宗金鉴》:主步履艰难。
飞扬穴研究进展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针刺飞扬、涌泉、太溪对输尿管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尿路结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能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对血钙代谢的影响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可使血钙增加。
治疗小儿脱肛
针刺飞扬、长强治疗小儿脱肛15例,飞扬直刺0.2寸捻转补法,长强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15寸,捻转补法,不留针,另取百会、大肠俞、足三里、艾灸5~10min,每日针1次、灸2次,10d为一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13例,好转2例。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以按压疗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45例,患者俯卧伸直下肢,医者以双手拇指轻轻按压双侧承山,然后再下移至飞扬穴,令患者放松双下肢,趁其不备,两手用力按压腰部3~5s,此时患者腰部肌肉立即呈痉挛性收缩,医者随之松开双手,让患者下床站立做腰部左右旋转动作各10次即可。结果:痊愈21例(按压1次腰痛症状完全消失),好转15例,无效9例。
附注
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别名
名称释义
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自委阳而下,所过委中穴位,深如渊涧,合阳、承筋如由巅至麓,承山则山下之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飞扬为足太阳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助膝行走。杨上善曰:“此太阳络,别走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