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farcy
目录
中医病名·马farcy
马farcy,病名。系指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焮痛等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由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银花甘草汤加减。因忧思内伤而致者,应固护肺脾。参见痈疽条。
西医病名·马farcy
概述
是由马farcy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传染病。原系马、骡及驴等单蹄兽类较为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对本病有所记载,并用拉丁语“Malleus”(恶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对马类发生马farcy作了观察。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类马farcy,Löffer和Schütz(1882)首次从死于马farcy的马体中检出致病菌,1985年将此菌定名为马farcy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疾病名称
马farcy
英文名称
glanders
马farcy的别名
farcinia;hippocoryza;maliasmus;malleus;马farcy病;鼻疽;glanders malleus;rotz;鼻疔;马皮疽
分类
感染内科 > 细菌性感染
ICD号
A24.0
流行病学
20世纪以前,马farcy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的马farcy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时曾将大量患病的马匹处死,才得以控制。近来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使用马从事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马farcy感染率仍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严重,因而人的感染机会亦存在。国内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马、骡和驴。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马farcy杆菌。牛、猪和家禽对马farcy则无自然感染。患者作为传染源亦有可能。实验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传播途径
马farcy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料、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马farcy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当病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通过气溶胶使健康的家畜、实验人员、兽医及饲养员感染。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扫马厩中吸入含病菌的尘埃而感染。新分离的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这家畜间马farcy传播的主要方式。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饲料或牧场的草而感染。人经饮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受感染者较为少见,但有因吃病马的肉而受感染的报告。
人群易感性
人马farcy常为散发,往往与人的职业有明显关系。本病多发生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数为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病因
病原体为马马farcy杆菌(malleomyces mallei),为革兰阴性需氧杆菌,菌体类似于白喉杆菌,一般化学消毒剂即可杀灭该菌。主要传染源为病马、病驴、病骡,病人可成为传染源。人类感染多见与家畜有密切接触者,病菌主要通过破损皮肤与眼、鼻、口腔等黏膜而侵入人体,病例多数发烧。
发病机制
马farcy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发现。
马farcy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
潜伏期在3周以内。早期有发热、头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皮肤损害为红色丘疹、水疱,迅速变为结节、脓疱和溃疡。溃疡的特点为基底部呈油污状,边缘不整齐,表面覆以脓性和血性渗出物,几天或数周后发生转移性损害,在邻区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沿淋巴管发生多个结节,以后同样发生脓肿溃烂,难以愈合而形成瘘管。若病菌侵犯鼻黏膜,则鼻中隔、腭部出现广泛性坏死性组织破坏。病菌也可侵入呼吸道黏膜,出现血性黏液性鼻涕。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慢性型
患者全身症状轻微,皮肤损害少,而在皮肤深层及肌肉内出现结节、脓肿和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菌血症,长期间歇发作,半数人可自然痊愈,也有病人因身体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
马farcy的并发症
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实验室检查
脓液或分泌物涂片检查及培养
涂片后可作亚甲蓝、吉姆萨、瑞特等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但不易与类马farcy伯克霍尔德菌相鉴别。近来以荧光抗体染色法,其特异性最高。培养亦能获得阳性的可能。污染杂菌较多的样品,直接分离培养有时不易成功,则常进行Strauss反应,即将样品用生理盐水研磨制成5~10倍乳制,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U于室温下作用3h后,取上清液给体重约250g雄性豚鼠腹腔注射0.5ml,3~5天后豚鼠发生阴囊红肿、睾丸鞘膜炎和睾丸炎,而后化脓、破溃,多于2~3周间死亡,必要时豚鼠死后可剖检,采取脓汁作细菌培养分离,进一步证实。
血液培养
伴有败血症者,可获阳性结果,一般患者阳性率不高。
免疫学检查
血清可作血凝及补体结合试验,前者敏感性较高,效价在1∶64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后者特异性较强,但操作麻烦,效价>1∶20才有参考意义。现已建立了较简便的固相补体结合试验,对照孔与试验孔溶血环直径差在6mm以上者,判为阳性。近来应用新的马farcy检验方法,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扩散溶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基因探针法等,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马farcy菌素皮内试验:将马farcy菌素作1∶1000稀释后,取0.1ml注入前臂皮内,经24~48h,于局部出现红肿现象为阳性反应,常在病程4周内呈阳性反应,可持续数年。
辅助检查
诊断
接触病畜者皮肤出现特征性损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取患者鼻腔分泌物或皮肤溃疡处的脓液涂片检查出革兰阴性马farcy杆菌,也可用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检出形似白喉杆菌的细菌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马farcy需与孢子丝菌病、急性化脓性感染、坏疽性脓皮病相鉴别。
马farcy的治疗
严格隔离病人,急性病人早期损害一经发现即行手术切除。全身可用广谱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参见类马farcy。
马马farcy相当于中医“鼻疔”,多因肺经火毒上攻,兼感毒邪,致使气血凝结而引起。中医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止痛。方用消疮饮加减,外用紫色溃疡膏。
预后
马farcy的急性型预后极差,若不治疗其病死率在90%以上。慢性或亚临床型其治愈率可达30%~50%。近年来应用有效抗生素或化学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马farcy的预防
首先要消灭马类间马farcy的流行,应用马farcy菌素滴眼试验,可以鉴别出感染和未感染的马匹,即将马farcy菌素滴入马眼结膜囊内,于滴眼后的第3,6,9,24h观察反应,如发生结膜炎,并分泌脓性眼眵者为阳性反应。已证明受感染的马类,不论其症状有无,都应立即处死,并深埋。对污染的马厩杂物应用含氯石灰等彻底消毒。曾与病畜接触的马匹,即使其眼试验阴性者,亦应隔离3周观察。对从事马匹工作的人,进行预防知识的教育,对患者应特别注意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消毒。对从事马farcy杆菌检验的实验室工作者,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与消毒。对可疑受染者进行医学观察3周。
相关药品
氧、亚甲蓝、青霉素、磺胺
相关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