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
人疱疹病毒-6(human herpes virus-6,HHV-6)于1986年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alahnddin和Csvlo首次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和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获得。该病毒主要感染人T细胞,而且在形态与生物性方面与疱疹病毒相似,故被命名为人疱疹病毒-6型(HHV-6)。
目录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由于传染源广泛存在且多为隐性,传播途径复杂且多不易控制,加之人群普遍易感,故HHV-6感染预防难度较大。预防的重点在于研制有效的疫苗。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中医治疗
治宜清热解毒,可用珠黄散或五粒回春丹;亦可用五味消毒饮或荆防牛蒡汤加减,方药如下:
(1)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紫背天葵10g、玄参12g、芦根12g。3~5剂为一疗程。
(2)荆防牛蒡汤加减:荆芥12g、防风 12g、牛蒡子12g、银花10g、花粉10g、黄芩12g、蒲公英12g、连翘10g、皂角刺10g、沙参12g、鲜生地20g。5剂为一疗程。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抗病毒治疗
(1)HHV-6与CMV结构相似,抗病毒治疗方法也相同。体外实验证明,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对HHV-6有较明显的抗病毒作用,而阿昔洛韦则较差。
(2)至于那些HHV-6原发性感染,症状不严重,或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大多毋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预后
大多良好,热退后很快康复。但伴有脑炎、肝炎等并发症者可留下后遗症,甚至致死,尤其在免疫低下或缺陷的病人预后较差。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HHV-6是一种包膜病毒,并有20面体核衣壳,包裹着线状ds-DNA。HHV-6基因组与其他类型疱疹病毒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在血清学上却有差异。HHV-6感染遍及世界各地,如同其他疱疹病毒,人在幼年早期即已获得原发感染,成人则普遍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毒经唾液、气管分泌物及尿液排出,幼儿通过与父母密切接触而感染。在2岁时,HHV-6抗体检出率可达90%或更高,至30~40岁时则有所下降,40岁以上的成人中仅60%有HHV-6抗体。
因原发感染而发病时,患儿出现急性发热性玫瑰疹。此后,病毒在体内进入潜伏感染状态,其基因组合以整合形式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在机体免疫低下时,潜伏的病毒被活化。病毒如何进入潜伏状态及被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HHV-6主要感染CD4 T细胞,并上调CD4+T细胞表达。此外,HHV-6亦可感染CD8+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大单核细胞等,从而破坏机体的抗病毒细胞免疫。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症状
1.婴幼儿感染 HHV-6感染通常无症状,原发感染的婴幼儿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可出现明显症状。多数原发感染发生在6个月~2岁的儿童,重症者出现婴儿玫瑰疹(即第六病),常突然发作,伴有高热(39~40℃),持续3~5天后热度骤降,在24h内体温降至正常。热退时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通常先发生于颈部及躯干。尔后蔓延到四肢,而颊、肘、膝以下及掌跖等部位多无皮疹。经1~2天皮疹即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患儿通常一般情况较好,可伴咽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重者可发生高热、惊厥、恶心、呕吐、嗜睡等全身症状。
2.成人感染 HHV-6抗体阴性的成人和年长儿童患HHV-6原发感染后,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发热、双侧颈淋巴结肿大,无触痛,可持续1~3个月。皮疹多为斑疹,色泽鲜红,可融合成片,甚至发展为弥漫性红斑,消退时脱屑较明显。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占白细胞总数的40%~60%,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3.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 接受器官移植和AIDS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感染HHV-6。病毒从潜伏状态被激活、复制,侵袭人T细胞而发病,临床可见发热、白细胞减少、皮疹,甚至发生肺炎、肝炎及脑炎。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实验室检测可协助诊断。血清学特异性试验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酶法,HHV-6的特异性IgG和IgM在发病后7天内即可检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出HHV-6,或PCR法检出HHV-6DNA即可确诊。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诊断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检查化验
1.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出HHV-6,或PCR法检出HHV-6DNA即可确诊。
2.血清学特异性试验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酶法,HHV-6的特异性IgG和IgM在发病后7天内即可检出。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鉴别诊断
目前无相关资料。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并发症
原发感染的婴幼儿或免疫缺陷的病人,重症者出现婴儿玫瑰疹(即第六病),常突然发作,伴有高热(39~40℃)。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