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的皮肤传染性疾病。一般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中医对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为病毒所致良性新生物,有轻度接触传染性,多发于儿童和青年。与中医文献的“鼠乳”相类似。

治疗措施

传染性软疣的外治法

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之挤出或挑出,然后点入浓石炭酸三氯醋酸,并压迫止血;亦可用刮匙刮除,外涂2%碘酒;或0.1%维甲酸酒精局部涂搽。其他,可用电干燥,液氮或干冰冷冻,巨大疣可手术切除。性伴应同时治疗。

最安全的药物疗法是:

中医诊疗(中药治疗传染性软疣以平肝解毒为主,可用去疣汤加减,同时用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白藓皮等适量煎水外洗。)

内服保健药方:

枸杞6粒 干山芋(炮制)5g 鹿茸0.2g 野山参0.2g 刺五加0.1g

(1) 钳除法 这是一种古老的而且至今仍最常使用的疗法,方法是用小血管钳夹住疣体后拔除,然后涂2%碘酊或碳酸或三氯醋酸并压迫止血。

(2) 冷冻或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或激光疗法去除疣体。

(3) 化学药物疗法

①10%氢氧化钾水溶液涂于皮损上每日2次,至出现炎症征象或浅表溃疡时停用;

苯酚,先取80g结晶苯酚放人干净的三角瓶内,加入lOOml蒸馏水,然后加热使其充分溶解后即可分装使用治疗是采用棉签蘸上药液后对准皮损逐个点药,注意不要将药液点涂到正常皮肤上以免损伤皮肤,约半分钟后皮损上便出现一层白色薄膜周围略红肿。停药1-2天后,皮损处呈现黑褐色坏死结痂10天左右脱愈合。如仍有个别损害未愈或新出皮损,可重复点药直到完全治愈为止。若皮损广泛数目太多时,应分次治疗以免药物吸收引起不良反应。结果200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者124例占62%,2次治愈者49例,占24.5%3次以上治愈者27例,占13.5%。除21例在涂药后自觉有轻度烧灼样痛外无1例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此外,可口服抗病毒药物肌内注射干扰素聚肌胞注射液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衣物等用品隔离消毒直到感染消除。  

基本概述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的皮肤病,该病大多不是通过性交传染,可通过共用浴巾、浴池、自体抓痒引起,甚至可以集体发病。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很生要。传染性软疣是由一种只感染给人类的 DNA 病毒引起的。皮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小丘疹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呈半圆型,质地饱满,无痛痒,呈皮肤色,灰白色或珍珠色,如同小水珠, 故又称为水。  

病理病因

感染人类的痘病毒有许多(见表)。引起本病的病毒系痘病毒科的一种DNA病毒,是人体最大的病原性病毒之一,大小约为300×200×100μm。电镜研究,病毒的形成与胞质有密切关系,胞质基质浓缩,并出现嗜酸性颗粒,集聚成大颗粒,称颗粒组合型病毒(初期型病毒);继而形成细颗粒型病毒(中期型);最后形成一层砌样外壳和哑铃状DNA内核,整个胞质基质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形态学上与痘疮、牛痘羊痘及其他动物病毒相似。目前培养及动物试验均尚未成功。曾报道传染性软疣能在原代人羊膜细胞、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猴肾细胞及FL细胞中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不过,但因其不能通过脱膜阶段而使该病毒难以在任何细胞中生长,故不能将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作为常规。

传染性软疣病毒因不能在组织培养细胞中繁殖而妨碍了对其DNA的分析,有限的报道表明本病毒G+C含量高于痘苗病毒,它至少有两个亚型。自生殖器分离的病毒定名为Ⅱ型,自身体其他部位分离的定名为Ⅰ型。但两个型病毒的病灶不一定局限于某个部位。临床标本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颗粒形态与正痘病毒相似,但其“M”颗粒表面有似雅塔痘病毒之突起管状结构,有别于天花猴痘及痘苗病毒。此外软疣病毒无囊膜,有别于塔那痘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产生特征性皮损在临床上容易诊断,但出现在生殖器部位的皮炎溃疡处,则常与生殖器疱疹病毒混淆,此时只有通过电镜才能作出诊断。  

病理改变

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内出现多数细胞质内包涵体,称为软疣小体。其小体挤压每个受损细胞的细胞核,使胞核呈弯月状,位于细胞的边缘;软疣小体由嗜伊红变成嗜碱性,在角质层可见多数35μm直径大小的嗜碱性软疣小体,若中心的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有中心的火山口样。毛囊性传染性软疣,真皮内有多数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了软疣小体。

电镜观察: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颗粒。  

传染性软疣并发症

常因自觉微痒,搔抓后并发感染或周围继发湿疹样损害。  

流行病学

传染性软疣为世界流行性疾病,该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在西方,本病发病率上升并与生殖器疱疹、梅毒淋病的发病增 多相平行。据报道,1971~1973年男性传染性软疣增加了29.6%,女性增加了25.0%。本病主要常见于儿童。 此病可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性接触传染主要见于性活跃的青年人,常与性交有关,故认为是一种性病,其依据有:①软疣皮损多发生于生殖器或邻近部位,同性恋者其皮损好发于肛周;②性伴之间软疣发病率较高;③上述性活跃人群中常伴发其他性病。本病很少发生于老人,最近报道有见于AIDS患者。如存在易感因素,对此病毒比较敏感者,损害易泛发,有报道在结节病白血病、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广泛的皮损。黑猩猩、袋鼠及马可自然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周至6个月。

典型损害为受感染局部表皮细胞增生形成的丘疹,直径2~8mm,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半球形,有蜡样光泽,中心脐凹状,并含有干酪样栓塞物,丘疹呈肉色或粉红色。初期质地坚硬,成熟变软,可挤压出干酪样物。临床可分两个类型:

①儿童型: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或经传染媒介受感染,软疣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

②成人型:可为性传播,软疣多见于外生殖器、臀部、下腹部、耻骨部及大腿内侧区,肛交者发生于肛门。皮损可发生于除掌跖外的任何接触部位,也可出现于唇、舌及颊粘膜结膜等,结膜损害可伴有反应性结膜炎角膜炎。少数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一般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临床上有蜡样光泽的圆形或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状,可挤出干酪样物与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样,易于诊断。生殖器部位损害有性活跃年青者,应检查有地性病。较大皮损应与基底细胞癌角化棘皮瘤鉴别。  

其他相关

中医介绍

中医认为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是本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属于痘病毒类,是一种大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组织培养和动物实验均未成功。

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传染,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体质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儿童和青少年易发。 感染后经2~3周潜伏期,初起为粟粒大,半球形丘疹,生长缓慢,可增至绿豆或豌豆大,呈淡红、乳白或正常皮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心有脐窝,可从中挤出或挑出白色物质,损害可单发或多发,散在分布,好发于躯干、四肢,少数发于生殖器部位及颜面、脸缘等。慢性病程,自觉微痒,搔抓后继发感染则基底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及结。

传染性软疣的危害虽然不大.但是发生后“麻烦”也不少。它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可以在躯干、四肢、胸背等多处出现。如果不进行治疗,病变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有的患者发病几个月后,皮肤损害周围发生斑片状湿疹样改变。眼睛周围有皮炎时,可引起慢性结膜炎及浅表性点状角膜炎。传染性软疣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有时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需进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虽然不经治疗,传染性软疣经6~9个月可消退,但有时也可持续三年以上不退。因此,洗澡时不要贪图方便,过多使用搓澡巾,尤其是不要使用尼龙丝搓澡巾。

搓澡巾导致的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疵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由病毒引起。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蜡样光泽的小丘疹顶端凹陷,并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起初为米粒大小,呈半球状,以后可逐渐增至豌豆大小,中心出现微凹:质地由坚韧变为柔软;颜色呈白色或珍珠色,常有痒感。皮肤擦伤并感染病毒后,14~50天可发病。目前,人们使用的搓澡巾多为尼龙丝、合成纤维丝制品,搓擦皮肤时用力过大,可破坏皮肤的防护层,导致的轻微外伤虽然眼睛看不见,身体感觉不到,但病毒可侵入,进而引起传染性软疣。  

传播途径

传染性软疵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染,多见于儿童,容易在幼儿园、托幼所内传播。

(2)自身接种传染,患者常因在病灶部位搔抓,而出现多处播散发病。

(3)性接触传染。通过性接触传染的软疣多见于外生殖器、臀部、下腹部、耻骨部及大腿内侧区,肛交者发生于肛门。皮损可发生于除掌跖外的任何接触部位,也可出现于唇、舌及颊粘膜、结膜等,结膜损害可伴有反应性结膜炎或角膜炎。少数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一般无自觉症状。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

(4)间接传染。 通过公共洗浴设备、游泳池、毛巾等,公共浴室、卫生条件差的宾馆是传染性软疣的“集散地”。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传染性软疣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传染性软疣》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