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是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分布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本病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惟肾脏的损伤较为轻微。患者入院时多呈重症,病死率高达50%。本病因在克里米亚和刚果相继发现而得名。在国内首先发现于新疆巴楚,故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发病时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
目录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疫苗,主要是从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方面进行预防:
1、远离传染源
防蜱灭蜱。
2、阻断传染途径
(1)一般是通过患者带病毒血液传播,因此要做好对患者的隔离;要严格隔离患者,谢绝家属探视,以避免与患者及病毒污染物接触。
3、易感人群
加强对牧民和农场职工宣传教育,使其具有预防蜱类叮咬的知识。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原则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为主。
1、一般治疗
如果发现有相关的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检查确诊,需住院治疗时应当住院;并且需要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不必太过于担心,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病情,加快恢复。
2、对症治疗
(2)注意保护心、肺,预防并发症,需要时给输氧。
(3)适当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免因心肌损害和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水肿。
(4)恰当地使用洋地黄、毒毛花苷K (毒毛旋花子甙)等强心剂。
3、特别注意的是
(1)阿司匹林以及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药物均应禁忌。
(2)多巴胺是抗休克有效药物,但应慎重使用。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从本质上讲属于布尼亚(布尼奥罗)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
1、此病毒的特点是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约85~120nm,外被包膜。
2、光学镜下和电镜下可以发现可能是抗原或病毒亚单位结构,如红细胞大小的胞质包涵体和核糖体样致密颗粒。
3、成熟的病毒颗粒对温度的变化以及酸和乙醚均甚敏感,56℃ 30min可完全灭活,置于普通冰箱中4℃24h,可使感染滴度显著下降。
4、如果条件适宜,此病毒的生长期可能会很长。在冰盒内50%中性甘油盐水中,则可保存半年以上,利用冷冻真空干燥法能保存病毒长达数年之久。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症状
1、本病的潜伏期 2~12天。
(1)患者一般表现为发病很急且怕冷,体温上升至39~41℃。
(2)发病早期颜面和颈项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口腔黏膜以及软腭均见明显充血,呈醉酒貌。
(3)起病后2~3天即出现鼻出血,有时持续不止。
(4)患者周身肌痛,四肢关节酸痛剧烈,甚至难以行走。
(5)患者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
(6)到了病程中期,有呕血,严重时连续大量呕血,同时发生血尿和血便,可见黑便。
3、重症病程短,仅2~3天即可死亡。死于严重出血、休克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而伴有颈项强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诊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检查化验
1、血常规检查
2、尿常规检查
3、病原体分离、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用患者血液早期进行乳鼠接种分离病原体,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为阳性者,即可确诊。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如地区性、季节性、患者活动地点、蜱咬史以及可疑接触史等。根据临床表现,如急性发作、出血等特征与出血性热病及蚊、蜱等虫媒感染相鉴别。
出血性热病如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在早期与典型登革热相似,但中后期登革出血热表现与登革热不同。本病一般会在发病后的3到5日时病情突然加重,具体表现为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