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scalp acupuncture),沿皮透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针刺疗法。又称头针疗法或头穴疗法。针灸头部腧穴治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如扁鹊针刺百会治尸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世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用头穴针灸治病日趋成熟。70年代形成头皮针疗法。
治疗原理
头部有多条经络紧密相连,其中以各条阳经尤其突出,所以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循行于头部的经脉,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和阳脉。十二经别的脉气都上行于头部。通过经脉、经别以及阴经与阳经的表里关系,头部发际区与十二经脉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根据经络学说的标本根结理论,在十二经脉中,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八条经脉的标部位于头面,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三条经脉的结部位于头面。因此,头部又通过经脉的根结、标本关系,与全身十二经脉相通。根据气街理论,头部为四个气街(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之一,是经气汇合通行的共同通道。此外,脑居头部,为元神之府,是髓海。头气有街,止之于脑。通过针刺头部经络腧穴,疏通头部气街,可直接治疗脑功能失调。头部的腧穴可以治疗中风、癫狂、眩晕、昏厥、头痛和其他头面部病证,并能治疗发热、哮喘、心悸、呕吐、脱肛等全身病证。临床资料证实,头皮针疗法就是通过头部经络与全身脏腑经络的联系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对脑病有较其他针刺疗法更为显著的效果。
治疗部位
头皮针刺激部位,往往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或一条线。国际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为统一头针穴位,该方案于1984年通过了由中国针灸学会拟定的《头皮针穴位名标准化方案》。1989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该方案又获正式通过。根据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的原则而制定,基本保持了头针治疗线与头部经络腧穴的一致性。①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头面病。②额旁1线: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心、肺病证。③额旁2线:在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脾、胃、肝、胆病证。④额旁3线:在额旁2线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肾、膀胱病证和生殖器官病证。⑤顶中线:头顶部正中,属督脉,自前顶穴至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脱肛、遗尿、眩晕、头痛等。⑥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和面部瘫痪。⑦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感觉异常。⑧顶旁1线:在顶中线旁开1.5寸,自通天穴沿皮向后刺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腿、足瘫痪、麻木和疼痛等。⑨顶旁2线:在顶旁1线外侧,距顶中线2.25寸,自正营穴沿皮向后刺1.5寸,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肩、臂、手瘫痪、麻木和疼痛等。⑩颞前线:在颞部两鬓内,自颌厌穴至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头面部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失语、牙病等。颞后线:在颞部耳上方,自率谷穴至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耳聋、耳鸣、眩晕等。枕上正中线: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主治眼病和腰脊痛等。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眼病和腰背痛等。枕下旁线: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枕外粗隆1寸,自玉枕穴至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小脑疾病所致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治疗方法
采用坐位或卧位选定施术部位后,分开该部头发,局部皮肤常规消毒,而后用26号、28号1~2寸毫针斜刺。进针要快,迅速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深度为1~1.5寸,然后行针。行针手法有快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还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泻手法。一般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时间,其间行针2~3次,然后出针,并迅速按揉针孔,以免出血。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15次为1疗程,休息5~7天后再行第2疗程。也有在头穴治疗线上进行皮内针法、艾条温和灸和按摩的。
适应症
中风、失语、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眩晕、头痛、失眠、小儿脑性瘫痪、腰腿痛、胃痛、喉痹、眼病等。其中,以中风后偏瘫病程在半个月至3个月者效果最为显著。
注意事项
①婴儿囟门未合时,不宜用此法。②头部有严重皮肤病和手术瘢痕、溃疡处,不宜用此法。③癫痫大发作时,要注意保护,以免折针。④出血性中风患者应慎用此法,即使要用,亦需严密观察,防止病情发展。⑤在此法施行过程中,要注意局部出血、疼痛和头皮瘙痒、沉重等副作用,出针宜缓,并及时按揉,手法不宜过重,并做好耐心解释工作。⑥在针刺前几小时,最好让患者洗净头发,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