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经络学说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 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脉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 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浮络 位于皮部的络脉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学说相关的古典书籍

 

经络相关条目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经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经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