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孩儿茶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儿茶.jpg

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的去皮枝、干的煎膏。其性凉,味苦、涩。归心、肺经。具有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的功效。主治跌打伤痛,出血疮疡湿疮牙疳下疳痔疮,肺热咳嗽等病症。

药性

苦、涩,凉。归心、肺经。

功效

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临床应用

1.跌打伤痛、出血。本品性涩,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多种内外伤出血病证。治外伤出血,可与血竭降香白及龙骨等同用,如止血散(《实用正骨学》);治内伤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既可单用内服,又可配大黄虎杖等同用。

2.疮疡湿疮牙疳下疳痔疮。本品苦燥性凉,能解毒收湿,敛疮生肌,故外用可治疗多种外科疮疡痔疮等病证。治诸疮溃烂,久不收口,可与乳香没药冰片血竭龙骨等同用,研末外敷,如腐尽生肌散(《医宗金鉴》);治皮肤湿疮,配龙骨轻粉等;治口疮,可配硼砂等份为末,外搽患处;治下疳阴疮,单用研末,或配珍珠冰片,研末外敷;治痔疮肿痛,以本品为末,配少许麝香,调敷患处。

3.肺热咳嗽。本品性凉苦降,内服能清肺化痰,可治疗肺热咳嗽有痰,配伍桑叶、硼砂苏子等,如安肺宁嗽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法用量

内服:1—3g ,多入丸、散;入煎剂可适当加量,宜布包。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

拣去杂质,刷去灰屑,研成小块或研成细粉。

鉴别

儿茶鉴别.jpg

①儿茶膏

又名:黑儿茶。为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形,表面黑色或红褐色,平滑而微有光泽,有时表面可见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有细孔,亦有光泽,内部棕红色。气无,味涩,先苦后甜。以表面黑而略带红色,有光泽、在火上烧之发泡、有香味者为佳。主产于云南。

②方儿茶

又名:棕儿茶。商品分新儿茶和老儿茶两种,均呈方块状,每边长约3厘米。海面均向内抽缩;棱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平坦,或不平坦而有裂纹,老儿茶黑褐色,表面有胶质样光泽;新儿茶棕褐色,表面无胶质样光泽。质脆易破碎,内部浅棕红色。气无,味苦涩。习惯认为老儿茶品质较新儿茶为佳。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地。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消血,治一切疮毒。

2.《本草正》: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治口疮喉痹,烦热,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湿热痢血,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小儿疳热,口疮,热疮,湿烂诸疮,敛肌长肉,亦杀诸虫。

3.《本草备要》:涂阴疳痔肿。

4.《本草求真》:治时行瘟瘴。

5.《药材资料汇编》:疗火伤,消炎定痛。治眼结膜、鼻腔、口腔等炎症。

附方

1.消痰:儿茶、薄荷叶、细茶。为末蜜丸,饭后含化三、五粒。(《本草述》)

2.治咳嗽:儿茶二两,细辛四钱,猪胆一个。前二味药共研末,取胆汁炼热,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日四次,每次一丸,空腹含化。(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止血:煅龙骨、象皮,陈石灰、老松香、降香末、血竭、儿茶、白及末等分。共为细末,研至无声,撒于疮口。(《实用正骨学》)

4.治牙疳口疮:孩儿茶、硼砂等分。为末搽。(《纲目》)

5.治走马牙疳:孩儿茶、雄黄贝母等分。为末,米泔漱净搽之。(《积德堂经验方》)

6.治急性扁桃体炎:儿茶、柿霜各三钱,冰片二分,枯矾二钱。共研细粉,用甘油调成糊状,涂抹患处。(《全展选编•耳鼻咽喉疾病》)

7.治鼻渊流水:孩儿茶末吹之。(《本草权度》)

8.治下疳阴疮:孩儿茶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为末敷。(《纂要奇方》)

9.治痔疮肿痛:孩儿茶、麝香为末。唾津调敷。(《孙天仁集效方》)

10.治一切痈疽、诸疮破烂不敛者:儿茶、乳香没药各三钱,冰片一钱,麝香二分,血竭三钱,旱三七三钱。上为末撒之。(《医宗金鉴腐尽生肌散

11.治龟头烂:孩儿茶合冰片涂之。(《本草撮要》)

别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西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

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Wild.的去皮枝、干的煎膏。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块,加水煎膏,浓缩,干燥。打碎生用。

出处

饮膳正要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儿茶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儿茶》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