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山地瓜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蔹.jpg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其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可治疗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等病症。

药性

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

1.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清泄,辛散消肿,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消肿止痛之效。内服、外用皆可。用治热毒壅聚,痈疮初起,红肿硬痛者,可单用为末水调涂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煎内服,以消肿散结;若疮痈脓成不溃者,亦可与苦参天南星皂角等制作膏药外贴,可促使其溃破排脓;若疮疡溃后不敛,可与白及络石藤共研细末,干撒疮口,以生肌敛疮,如白蔹散(《鸡峰普济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痰核瘰疬,常与玄参赤芍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患处,如白蔹散(《圣惠方》);或与黄连、胡粉研末,油脂调敷患处,如白蔹膏(《刘涓子鬼遗方》)。

2.水火烫伤手足皲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备急方》);亦可与地榆等份为末外用。若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还可用于手足皲裂

此外,本品尚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作用,常与生地黄阿胶同用,治疗血热之咯血吐血;单用捣烂外敷还可用于扭挫伤痛等。

用量用法

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鉴别

块根长圆形或纺锤形,多纵切成瓣或斜片。完整者长5~12cm,直径1.5~3.5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层层脱落,脱落处显淡红棕色,剖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皱缩不平。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中部有一突起棱线,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翻卷。体轻,质硬脆,易折断粉性。气微,味微甜。

白蔹鉴别.png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经疏》: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7.《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8.《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11.《纲目》:解狼毒毒。

附方

1.治痈肿:(1)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2)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2.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3.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4.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5.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6.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7.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8.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9.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别名

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块根。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白蔹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白蔹》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