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吊式空肠造口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提吊式空肠造口术

分类

小儿外科/小肠结肠造口术/小肠造口术

ICD编码

46.3902

概述

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从幽门至屈氏韧带十二指肠,自屈氏韧带至回盲瓣为空肠及回肠。小肠的长度随年龄而变化,个体差异颇大。空肠和回肠的系膜附着于后腹壁,起自第2腰椎左侧,止于骶髂关节前方。空肠约占小肠的40%,回肠占60%,二者无明显界限。一般讲空肠直径较大,肠壁较厚,空肠系膜仅有一层血管弓;而回肠肠壁较薄、较细,肠系膜血管弓由3~4层动脉弓组成。手术中可借此来判断小肠的大致位置。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小肠液内含有多种酶。小肠造口后易引起消化吸收障碍及水电解质紊乱,造成病儿脱水。旷置过多小肠则可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故小肠造口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旦病儿情况允许时,应尽早关闭造口,以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

提吊式空肠造口术适用于病儿患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长期不能经口进食,又无条件较长时间进行全胃肠道外营养时,可行提吊式空肠造口术,以便输入流质饮食,维持营养。

术前准备

1.合并中毒休克时,应立即抗休克治疗,边抢救,边做好手术的准备。

2.立即查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如钾、钠、氯、二氧化化碳结合化碳结合力、尿素氮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了解血浓缩的程度及水电解质失调的程度,制订初步的补液措施及计划。

3.立即开放静脉通道,休克严重时可行静脉切开,快速输液,以便迅速改善脱水、酸中毒。必要时输血血浆,以提高胶体渗透压

4.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补充维生素B1及维生素C维生素K

5.应用抗生素

麻醉和体位

全麻气管内插管较为安全。

手术步骤

切口同隧道式空肠造口术。开腹后,将空肠上段提出于切口外,在系膜对侧的肠壁做双层荷包缝合,在内层荷包中央用尖刀戳一小孔,将蘑菇状造口管插入空肠5cm(同营养性空肠造口术),拉紧荷包缝线。然后将管周肠壁浆肌层与腹膜缝合数针。造口管从缝合线中央的腹壁戳孔中引出。术后造口周围肠壁与腹壁发生粘连,故小肠不致回缩。但术后拔管后腹壁造口愈合缓慢,个别病例须经手术分离粘连,缝合小肠造口始能愈合(图12.12.1.3-1~12.12.1.3-4)。

术后处理

提吊式空肠造口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导管应妥为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导管通畅。

2.术后胃肠减压,待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肠蠕动恢复后,小肠造口可排出大量肠液,易致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此时应准确估算损失量,按补液原则补充。待1~2周后,肠管吸收增加,肠液排出量逐渐减少,粪便变稠,此时则较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妥善保护造口周围皮肤,防止糜烂。因小肠液内含有多种消化酶,较易侵蚀皮肤,造成糜烂,日久则形成溃疡。早期可用保护膜保护,或以医用胶在皮肤上涂布。皮肤如已糜烂,可以氧化化锌、甲紫糊膏保护。肠腔内置管将肠液引出,以减少其与皮肤的接触。严重的皮肤糜烂可用烤灯烘烤。

5.保持导管清洁,用于灌注营养的小肠造口,可于术后2~3d开始从导管内滴入葡萄糖液或混合奶

6.每次灌注食物后应以清水冲洗管道,防止食物在导管内腐败,下一次灌注随食物进入肠道引起肠炎

7.病情好转后,应及早关闭造口,避免长期丢失肠液,尤其是高位小肠造口。

关闭造口的时间一般在术后3~4周,此时病儿一般情况好转,营养情况改善,血红蛋白回升,水与电解质紊乱已经纠正,加之远端肠管通畅,腹腔内无感染,造口周围皮肤无严重糜烂时,即可行造口关闭术。

并发症

1.术后并发腹腔内及切口感染导致腹部伤口裂开

预防的方法是:①高危病儿估计术后有可能发生切口裂开者,应在术中给予减张缝合;②积极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入蛋白质、血浆及全血,同时及早灌注营养液及其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③选用有效抗生素,预防腹腔及切口感染;④术后保持胃管通畅,以减少腹胀;⑤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以促进切口愈合。

2.造口肠管脱垂

预防方法是造口肠管通过的腹壁筋膜层戳孔不宜过大;造口肠壁浆肌层应妥善与腹膜层、筋膜以及皮肤缝合固定。

3.造口狭窄

因造口瘢痕组织挛缩而致。预防方法:造口不可过紧过小,术后2周起予以扩张。

4.造口肠管回缩

由于小肠系膜较短,术后持续牵拉所引起。另一原因是肠管在腹壁外保留过短。肠管回缩后应重新手术拉出腹壁,妥善固定。

5.肠梗阻

多见于肠管粘连后粘连带压迫所致,有时也可见到以造口肠管为轴心肠管扭转。一旦发生梗阻,应及时手术解除梗阻。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提吊式空肠造口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提吊式空肠造口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