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赛珠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施赛珠(1937年-),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二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医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专家。

证治经验

一、糖尿病

认为三消的病因和症状,其症结在于燥热伤阴、燥热灼津、阴虚燥热为本,久久不治、阴损及阳。津气同源、气随津脱、气阴二虚、阴阳二虚、五脏受损,病本于肾、肾阳衰退,并常兼有气虚血瘀之症。主张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中期养阴益气;末期阴阳俱损,宜以补肾、益气、升清、活血。糖尿病不同病期的病因及病机不一,对伴并发症时,应审因论治、审机论治。

1.辨证与分型:阴虚热盛型:病之初起,三消之症以上、中消为主,烦渴恣饮、多食易饥、舌红少津,脉濡数。治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宜用知母、生石膏、银花、黄连、苍术、玄参、麦冬、天花粉、玉竹、葛根、地骨皮等随证加减。

气阴二虚型:消渴日久、三消之象减退,但形体困倦、少气乏力、口干便溏或便秘,舌淡胖或尖红、苔少或剥、脉濡细。治以固护气阴、生津润燥法,用宜黄芪、淮山药、生地、山茱萸肉、黄连、枸杞子、知母、葛根、苁蓉等。

阴阳二虚型:饮一溲一、小便频多、入夜尤甚、形寒肢冷、腰酸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法;,用宜黄芪、生地、山茱萸肉、山药、麦冬、玄参、覆盆子、菟丝子、淡苁蓉、补骨脂、仙灵脾、枸杞子等。

2.常用方药:

认为糖尿病初起阴虚燥热多见,病久气随阴伤,常致气阴二虚,无论气虚、阴虚,又都能导致瘀血,即气虚而血不行,阴虚而脉道失调,因此虚为本,燥热与瘀为标。医家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性或病久糖尿病经西医治疗后,三多症状多不明显,但不少患得有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粗长、肢体麻木、疼痛等瘀的特点。方中除注意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外,还注意到化瘀。常用活血化瘀法,药用川牛膝、红花、赤芍、延胡索,重则用水蛭、全蝎、蜈蚣等;冷痛加附子、桂枝或肉桂;肤如蚁爬者用赤芍、丹皮、生地为多,认为川牛膝有镇痛、消炎作用,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尤其是肢麻、间隙性跛行时。赤芍有清热凉血、解痛止痛作用,有调节凝血及纤溶等作用;水蛭是目前最强的凝血酶抵制剂,蜈蚣止痛,特别用于糖尿病阴部神经痛;肢体麻木常用全蝎,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蝎毒镇痛可能作用于中枢与痛感有关的神经原。神经病变固然与蛋白非酶糖基化有关,但亦可能与凝血、纤溶等有关的非酶糖基化参于,从活血化瘀法着手亦是一种探索方法。对于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治疗更重视活血化瘀法,特别是益气活血,益气药黄芪本身亦有益于血液的流动及抗凝作用。葛根对心血管系统有药用价值,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作用,使内皮细胞中糖胺中糖代谢明显减慢,动脉内壁表面糖胺多糖相对减少。曾发表糖尿病中的血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9;30(6):21)选用黄芪、红藤、茵陈、大黄、虎杖、泽泻、炙甘草等制成煎剂,对控制高血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益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3.按脏腑功能情况用药:

糖尿病患者脏腑功能常述及心脏、肺脏、肾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糖尿病肠胃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胃瘫、便秘及腹泻交替,胃轻瘫者常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紊乱,如早饱、恶心、呕吐,主张用健脾消导法,如枳壳、苍术、白术、鸡内金、莱菔子,并重用白芍20g。糖尿病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及失禁,主张用蜈蚣,对调节膀胱神经病变有一定好处。糖尿病时亦有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功能减退,且减退程度与病情、病程有关,主张选用益气活血药,黄芪、丹参之类。糖尿病肾病以肾小球硬化症为特征,与糖代谢异常有关,试和益气补肾、活血、降脂泄浊法。降糖、降脂可降低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减轻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并能延缓肾功能减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及早期蛋白尿似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常用黄芪、生地、丹参、山茱萸肉、菟丝子、泽兰叶、黄连、牛膝、全蝎、大黄、肉苁蓉、仙灵脾、鹿角片等。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氮质血症时多为阴阳二虚,常用温阳利水、滋阴降浊、活血化瘀法。

二、肾脏疾病 1.中药配合激素、免疫抵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的水肿是体内水液运行失调,与脾、肾二脏功能减退有关,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溢皮肤、四肢、全身。传统辨证采用温肾、养阴、清热、渗湿、利水法,见效甚微。主张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审机论治、分阶段治疗,可提高疗效。免疫与凝血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肾小球疾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主张中药配合激素的应用提高疗效。肾病综合征包括原发性肾病及肾炎性肾病,中医辨证分为气虚型、偏阳虚型、偏阴虚型、湿热型。常用方剂为防己茯苓汤、参苓白术散、实脾饮;大补阴丸、地黄饮子、猪苓汤等。按水肿程度不同兼用五苓散、五皮饮,按表邪情况合用越婢加术汤、银翘散,病情缓解后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左归饮。与激素同用时,早期宜滋阴清热泻火,常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方。生地、龟版养阴,知母、龙胆草、生山栀泻肝肾之火;激素递减为维持量时,益气补肾,重用黄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之类。当激素接近撤除或撤除后,用温补脾肾法,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加减,如黄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仙灵脾、附子、桂枝之类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曾取和显著的疗效(报导于中医杂志,1991;32(4):34)。治疗中并重视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多数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肾小球内有免疫沉积物,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甚至微血栓形成,甲皱微循环瘀滞现象,认为这是肾病综合症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表现,发现肾病综合征时,有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损伤现象,而且与肾功能衰退的进展有一定相关性(发表于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5):320、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96;2(5):355)。主张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应加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益母草、莪术、全蝎之类。雷公藤多甙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特别是对活化的T细胞繁殖减少IL2的产生,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抗凋亡基因表达下降,在激素依赖性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激素撤减时,有时合用雷公藤多甙,不仅可以增强近期治疗效果,且远期疗效亦好。

2.尿血为主要表现的中医药治疗

尿路感染、肾炎常呈现以尿血为主,如部分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炎。中医辨证常为邪热蕴蓄肾与膀胱,可由实热、虚热所致,亦可由虚致病,脾肾虚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但亦注重肾活检病理相结合(慢性肾炎微观化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医药学报,1987;2(6):13、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病类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7:414)。狼疮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与免疫及凝血改变较为密切,其微观病理与中医血瘀有类似之处,似乎为中基的“离经之血”,主张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凉血止血或活血化瘀中药,如赤芍、丹皮、生茜草根、紫草根、生地、连翘、蝉衣、大黄等。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临床上常呈阴虚之象,热、虚、瘀常交杂在一起,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溢于脉外而致溺血,因此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活血止血为常法。护阴力要,但热毒耗阴,久则邪盛正虚,故常重用黄芪益气。IgA肾炎,部分患者亦以血尿为主,主张益气养阴、凉血活血为主,时能奏效。尿路感染呈现尿血为主时,则以清热利水为主,助以凉血止血,清热利水药剂量宜大,常用黄柏30g地丁草30g车前子、车前草各30g知母10g。

3.保肾治疗

慢性肾衰主要由于肾阳衰败、脾阳受损,不能使体内湿浊泄于体外,蕴久成瘀,痰瘀交阻,邪毒内生,主张温肾补脾、降浊泄毒。温肾补脾用仙灵脾、附片、巴戟肉、山茱萸肉、肉苁蓉、黄芪、虫草制剂等,降浊泄毒用大黄、黄连、紫苏、六月雪。微观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血浆内皮素增高与肾脏疾病慢性进展有一定的关连,主张加用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全蝎、水蛭之类,对轻中度慢性肾衰患者有一定改善病情或延缓病情发展之趋势。==人物简介==

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1~1964年于上海市第三届西学中研究班学习, 曾获卫生部颁发“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习成绩优秀”的嘉奖。毕业后起直至1998年底负责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青年时代喜读各类古书、博采各师之长,融姜春华教授善变融西之长;集盛梦仙教授古方今用之长;取沈自尹教授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思路,博采众方,弘扬师业,融会贯通,立足临床。西医基础扎实,能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中有一定的造诣。早期参加“肾本质”课题研究,负责支气管哮喘防治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糖尿病的血栓前状态和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主张病证结合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全国较早运用临床流行病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医“证”的研究,对肾脏病、免疫性疾病、慢性重型障碍性贫血、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主持负责华山医院中医病房,制订了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培养了一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队伍,1997年获上海市示范中医科之一。担任教研室主任,负责各类中医教学,副主编中医学,主编袖珍中成药手册、中医学教学大纲,培养研究生数名、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英文版、日本版。1996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录入名人录。==学术观点==

一、早期从事“肾本质研究”,其后善用补肾理论治疗疑难病。

(一)造血之源,脾肾同治:再障治疗,不可忽视脾、肾先天、后天之依赖关系,造血与心、脾、肾有关,与肾尤为密切。必须权衡病情之轻重缓急,运用“急则治标”往往指在伴出血或感染时,应先以积极控制,重用清热凉血;“缓则治其本”指缓解期补肾填髓,根据阴阳偏胜,采用温肾益气补血或滋肾益气补血及活血止血药物。温肾药物用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锁阳等,滋肾用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麦冬、黄精;补益气血用党参、黄芪、当归、阿胶等;活血止血用川芎、丹参、茜草、旱莲草、仙鹤草、三七等。人胎干粉亦是补血良药。急性再障及重型再障为了争取时机、并不排斥西药、包括加用免疫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再障其治愈率、缓解率显有提高,1988年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杂志(1988;6):364)。其中阳虚型再障疗效尤为显著,可能由于阳虚型再障其体内造血干细胞受损情况较阴虚型为轻;补肾中药疗效亦同样高于阴虚型,符合中医“阳虚易治、阴虚难调”之说。现代医学亦发现补气药人参和补肾药皆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亦符合再障治疗宜脾肾同治的理论。在治疗再障中尚主张加用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改善造血微环境及异常免疫反应。

造血之源,脾肾同治亦适合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治疗,如采用黄芪、黄精、山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首乌之类,由于MDS常伴有痰毒瘀阻,并宜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如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鸡血藤。有不少病例亦能取得长期的缓解。对于一般缺铁性贫血,亦常采用脾肾同治,但偏重于补脾益气生血为主,已证实传统的四物汤其主要成分含有Fe微量元素.皂矾亦为补血之药,含有硫酸亚铁,亦可合用(发表于实用医学杂志,1988;4(2):24)。

(二)防喘治喘,肺肾同治。

哮喘的主因,有寒痰、热痰之分,而诱因主要是外邪、饮食、情志、劳倦、气候变化等,现代医学强调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寒痰、热痰是过敏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痉挛、肿胀、分泌物增多二种不同特征,哮喘发作时平喘攻邪仅能控制症状,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时发,正气必虚,肺气耗散,累及脾肾,因而发时治肺截喘,平时肺肾同治。采用补肾防喘法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秋病夏治,连续五年,显效率达60~75%以上,发表于中医杂志(1981;(5):21)及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982;2(2):135~140)。所用药物根据张景岳扶阳配阴的右归丸加减,温阳片由附片、生地、熟地、苁蓉、仙灵脾、当归、苍术、蚕蛹组成(后改称为补肾防喘片),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曾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二、血瘀证的研究,提出瘀前状态,贵在防治。 在临床诊治中重视各种慢性病瘀关状态,或伴血瘀兼证,在临诊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心脑血管性疾病中常示有瘀前状态或血瘀兼证,近几年来主要从事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并宏观上采用临床流行病检测方法,微观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血浆血小板GMP-140、凝血、纤溶(血浆tpA、PaI、TAT、PAP)及细胞水平凝血/纤溶(外周血单核细胞促凝活性及纤溶活性)的研究,在研究中医的血瘀证的同时,发现在瘀前状态已有客观的理化指标的改变,在许多疾病的瘀前状态已有微观性改变,如糖尿病在临床常见舌淡暗、暗红或有瘀斑、或见舌下静脉青紫怒张、或在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之前,常常已有无形之瘀;肾病综合症时高凝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瘀前状态,已表现有微观毛细血管病理性改变、血液流动、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异常微观性改变,并从体外药物(黄芪、丹参)研究中发现中药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药可影响或改变这种状态,与内经“上工治病,治未病”的思想吻合,提示对易患瘀证或瘀前状态的慢性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或伴有血管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可用活血药或益气活血药进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表于中医杂志,1996;37(4):239、中医杂志,1997;38(4):23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6):344)

三、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在中医诊治中的应用。 临床医生受传统医学模式诊治疾病影响较深、中医诊治强调整体、但往往在个体中进行,对群体研究较少,尤其是有经验化的倾向,缺乏具体检测标准中的量化、评价疗效时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时随机、以及病例对照研究等。临床流行病学就是强调防病治病需求走向群体、临床观察必须整体综合去判断,用客观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疾病。在国内较早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四诊及临床研究。舌诊是最常用的望诊手段,尤其观察有无瘀证情况时亦为重要,为了证实瘀血在癌证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地位,分别对200例癌证及糖尿病患者舌下脉异常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1:1配以研究(发表于现代中医1991;3: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瘀血发生率及糖尿病并发症易患因素调查、致瘀因素临床评估、糖尿病血瘀证与肥胖、虚证等相关性研究(分别发表于中医杂志,1994;35(2):106、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73、现代中医,1993;2期等)。并对糖皮质激素应用引起的阴虚证进行了药物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阴虚证发生率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阴虚证发生率为48.3%,阴虚证发生率随激素剂量增加而增加,与激素不良反应有关联,建议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阴虚证,可采用养阴、清热、泻火来消除激素所诱致的副反应和阴虚证(发表于现代中医,1992;5(4);152及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3;2(2):65)。==科研成果==

一、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

按照“哮喘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理论为指导,对5批28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呈季节性复发者进行防治,在好发季节前1~2月令患者服用温补肾阳药,以改善体质,减少预防发作,显效率63.4~75%,免疫学研究发现温阳片能抑制血清的IgE季节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细胞(Ts)功能,提示温阳睡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而发挥预防作用。

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卫生部乙级奖

二、血瘀证及血瘀前状态的研究 采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血瘀证中的检测(ET、GMP-140、tPA、PAI、TAT、PAP)这些分子标志物与血栓形成有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等,这些因素或因子在活化过程中或代谢过程中表现了某些特征或释放出来的某些产物,称分子标志物,研究探讨这些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是否可作血瘀证检测指标,发现血液有形成分与无形成份的生化学和血液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与血瘀证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发现血液处于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的状态,似乎与中医血瘀证相仿。在糖尿病及肾脏病瘀证研究时,尚发现这些指标在瘀证前已有改变,提出瘀证前状态已有微观改变。

三、中药丹参及黄芪对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和纤溶组成(PA)表达的影响。 探讨丹参及黄芪对LPS刺激PBMC表达PCA和PA的体外干预,结果发现中药黄芪、丹参可能消除或减轻单核细胞的促凝活性,有助于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黄芪、丹参对PBMC,PCA和PA皆有影响。

论文形式发表《中医药》任副主编荣获上海市98年教学成果奖C三级。==从医医案==

案一、张××,男,60岁,门诊:1997年4月,门诊号97-92020

1998年1月15日:发现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十天。查尿常规:RBC满视野。舌偏红、苔薄黄、脉细。治宜凉血止血。方拟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赤芍15g丹皮12g小蓟草30g地榆30g侧柏叶15g蒲黄12g生地12g水牛角30g。7帖。

服药4天后肉眼血尿消失,7剂服完小便转阴。

按:患者为急性发病,急则治其标,止血暂先。邪热下迫移于小肠、膀胱、迫血妄动,先宜清热凉血止血,以小蓟饮子加减,但患者高龄,本有气虚,气不摄血,间歇而发,加用黄芪、固气摄血,以共奏效。

案二、任××,男,66岁,1997年4月初诊。门诊号88/121-50352 糖尿病20余年,最高血糖15mmol/L,经降糖药口服后,现血糖控制在6.7mmol/L。但近半年来右足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公交车1~2车站路程后即出现小腿疼痛,需休息5~6分钟后才能继续行走,近2月来步行路程所缩短,但趾端皮肤温度及颜色未见异常。舌边瘀、脉弦。右足背动脉搏动稍弱。

处方:黄芪30g当归12g鸡血藤15g桑寄生30g赤芍20g川芎12g桃仁10g葛根30g莪术10g广地龙15g水蛭10g川牛膝30g红枣7枚。14帖。

二诊:服药后右足行走时似较前轻松,但仍需间歇跛行,右小腿需保暖,舌脉如前。原方改鸡血藤30g加桂枝9g。14帖。

三诊:四诊仍按上方加减,加红花6g坚持治疗3个月后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路程加长,可连续行走3~4车站路程。

按:久病气虚血瘀,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常属血瘀证,活血化瘀为常法,但其实质为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瘀久易夹有寒凝,再加用回阳通脉,提高疗效,桂枝能散寒通脉。

案三、沈××,女,60岁,1997年5月门诊,门诊号87-361640。 素有肢麻,近三月来手抖、徽震颤状,西医怀疑早期震颤麻痹,胃纳可、大便欠畅、目赤、夜寐尚安、舌淡红、苔白,脉弦。证属肝肾不足,治宜益气补肾、平肝潜阳。

一诊:珍珠母30g(先煎)牡蛎30g白芍30g全蝎5g广地龙10g枸杞子12g木贼草10g熟地10g川石斛15g制大黄10g山茱萸肉10g僵蚕10g。14帖。

二诊:两手震颤似有减轻,脉舌如前。

原方去木贼草加天麻10g黄芪20g党参15g。14帖。

按:热邪劫阴、累及肝肾,木劲生风,故以滋养肝肾、熄风去颤。患者素有肢麻,肢麻常属气虚,二诊时加用补气药参、芪之类,本证属气阴二亏,虚风内动,故宜为益气阴、平肝熄风。

案四、李××,男,76岁,1997年6月门诊,门诊号86-650857。 一月前早醒来发现右侧肢体偏瘫,后上肢活动有所恢复,但下肢不能着地、跨步。言语尚清、胃纳呆,大便欠畅,舌边瘀、脉弦。

处方:黄芪30g川芎20g广地龙15g葛根30g川牛膝30g桃仁10g桂枝9g赤芍15,当归12g红枣7枚。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连续服用二月后右下肢渐能跨步着地、缓慢行走。

按:中风偏瘫系脉络瘀阻所致,古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宜益气活血、温阳通络,阳生阴长、气旺血行,脉道自通。

案五、陈某,女,48岁,1997年2月就诊,门诊号86-430078。 因进食辛辣食物而致牙痛、牙龈肿痛、出血,入夜尤甚,大便数日一行,舌苔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牙龈炎,治宜清热泻胃火。

处方:知母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牛膝15g生地12g细辛4g丹皮12g白茅根30g黄连4g竹叶10g生茜草根15g。7帖。

3日后牙痛显减、出血止。1周后疼痛基本消失。

按:牙痛常为胃火之证,白虎汤能泻胃火。川牛膝苦泄下降、引血下行、降上炎之火,生地凉血养阴,细辛镇痛,再以黄连、竹叶清热,白茅根、生茜草根清热、活血止血。如对于虚火者尚需加强养阴药沙参、麦冬之类,兼有肾虚者尚可合知柏地黄丸治之。==经验验方==

一、紫癜消退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出血

组成:黄芩9g黄连4g黄柏9g焦山栀5g生地15g赤芍9g丹皮9g知母9g鲜石斛12g水牛角30g生茜草根30g连翘9g白茅根30g紫草30g。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治疗热入血分、热毒内蕴所致的皮肤粘膜出血。

二、消斑方 结节性红斑

组成: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0g生地12g赤芍15g丹皮10g黄芩10g知母10g生山栀10g象贝10g夏枯草10g合雷公藤多甙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为热毒内蕴、痰瘀相凝所致,故本方以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法来治疗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结节性红斑。

三、润燥方 组成:生地30~90g淮山药15g生甘草6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丹皮10g赤芍15g鳖甲10g黄精30g。

功效:益肾滋阴、清热润燥

主治:难治性燥症(干燥综合症)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本方重用生地,生地可能有糖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淮山药有健脾之功,与生地配伍应用可预防生地剂量过大而引起大便溏薄;女贞子、黄精皆有补肾养阴之功,黄精尚能补益肺气;菟丝子补肾,温而不燥;赤芍、丹皮有凉血清热作用;鳖甲有养阴清热,并有软坚作用。

四、撤减糖皮质激素方 组成:生地、熟地各10g附片10g补骨脂12g仙灵脾15g巴戟肉10g山茱萸肉10g淮山药10g菟丝子15g枸杞子10g茯苓12g党参15g。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激素依赖型哮喘、肾病综合症激素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在撤停激素治疗前3月至撤减后巩固治疗3个月左右。

方义:本方重用温补肾阳,附片温一身之阳,仙灵脾、补骨脂、巴戟肉补肾助阳;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肉补肾摄精;党参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固精;茯苓健脾渗湿。长期服用外源性激素后,在将近撤停时常出现肾阳不足症象。

五、生地胜湿方 组成:生地30~60g律草30g秦艽12g徐长卿20g淮山药15g生甘草10g。

功效:滋肾清热、祛风降湿

主治:各种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关节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生地滋阴清热,有调整免疫及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利于风湿类疾病;律草、秦艽、威灵仙、徐长卿有祛风化湿、利关节作用;淮山药补脾固精配伍应用,有止泻作用,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作用。

六、益气活血降脂方 组成:黄芪15g红藤15g茵陈15g制大黄4.5g虎杖15g泽泻15g炙甘草3g。

功效:益气活血、降血脂、通血脉。

主治:防治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包括高脂血症、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3个月左右为一个疗程。可用二个疗程。

方义:黄芪益气通脉,红藤、茵陈、制大黄、虎伏、泽泻等现代医学发现有活血、降脂等作用。

七、再障生血方 组成:仙灵脾10~30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鹿角片10g锁阳10g菟丝子30g黄芪15g枸杞子10g熟地12g桑椹子12g麦冬10g黄精30g党参15g当归10g阿胶10g川芎10g丹参10~30g茜草15~30g墨旱莲10g仙鹤草30g。

功效:补肾填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严重型再障)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中度及严重型再障可与雄激素同用。

方义: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锁阳温肾填髓;菟丝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麦冬,黄精滋阴补肾;党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丹参、茜草、墨旱莲、仙鹤草活血、止血。现代医学已证实补肾药对骨髓造血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八、通幽方 组成:苏梗12g白芍10g枳壳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6g生大黄9g(后下),蔻仁6g厚朴6g姜半夏10g青皮、陈皮(各)6g生甘草5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逐瘀泄热。

主治:十二指肠壅积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苏梗、香附、蔻仁、厚朴疏肝理气,白芍、甘草和阴止痛,桃仁、红花、生大黄逐瘀泄热,配以枳壳理气,半夏、陈皮和胃止呕。

九、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组成:生黄芪30g青黛6g穿心莲9g牛黄2g玄参10g麦冬10g生米仁30g苍术12g丹参30g水牛角30g鲜生地30g丹皮9g防风9g红花9g大青叶9g生甘草5g。本方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化湿,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余邪内伏型。方中以青黛、牛黄、穿心莲等清热解毒为主,生黄芪、麦冬、鲜生地等益气养阴、标本同治,提高免疫功能。再助以凉血清热及化湿类中药以清营化湿。

十、偏头痛方 组成:川芎9g白芷10g细辛4g藁本10g蔓荆子10g延胡索15g石决明30g白芍12g全蝎4g葛根30g。

本方以疏风止痛为主。川芎行头目,白芷、细辛、藁本、蔓荆子散风止痛,延胡索祛瘀止痛,白芍、葛根解痉止痛,佐以全蝎、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十一、定眩方(治美尼尔氏综合征) 组成:天麻10g生地12g白术白芍12g珍珠母30g潼蒺藜、白蒺藜(各)10g吴茱萸3g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24g僵蚕10g蝉衣4g制大黄10g泽泻30g。

眩晕发作多由于痰湿阻滞、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湿浊不降而致。本方以平肝熄风、和胃止呕为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再合消胆安中、和胃止呕、熄风化痰中药。

十二、慢性咽炎方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各)10g玄参6g麦冬10g连翘10g赤芍15g桃仁10g木蝴蝶3g蝉衣3g牛蒡子10g百合10g生草5g。

本方以养阴清热利咽为主。治疗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痒咽痛,咳嗽、痰不多。认为肺阴不足、阴虚咽燥而致咳嗽,咽炎反得发作往往夹有瘀血搏结于咽而成咽痛。故方中养阴清热、解毒利咽、活血化瘀。

十三、止痒方 组成:生地12g赤芍10g丹皮10g当归10g天花粉10g徐长卿10g玉竹10g乌梢蛇10g防风10g蝉衣3g生首乌30g苦参10g白蒺藜15g。本方以滋阴养血、熄风止痒为主。认为老年性搔痒常由于血虚生风所致,本方亦可用于糖尿病皮肤搔痒。

十四、治心动过缓方 组成:黄芪20g炙甘草24g党参30g附子10g生地10g阿胶9g(烊入),丹参30g桂枝9g郁金12g大枣7枚。

本方以益气、补血、通阳为主。炙甘草汤方加减,重用炙甘草。附子、桂枝通阳,黄芪、党参益气、丹参、郁金活血化瘀。

十五、降压方 组成:天麻10g钩藤10g白芍10g珍珠母30g女贞子10g桑椹子10g黄芩10g杜仲10g泽泻30g制大黄10g羚羊角粉1g生甘草10g。

本方以养阴清火、平肝潜阳为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十六、宽胸理气方(或称心痹方) 组成:黄芪30g党参30g丹参30g赤芍10g瓜蒌皮12g莱菔子10g毛冬青30g葛根30g郁金12g川芎10g枸杞子12g黄精30g制大黄10g。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气行血,取其气为血帅之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丹参、赤芍、葛根、郁金活血化瘀,瓜蒌皮宽胸理气,枸杞子、黄精养肝肾、滋阴补血,莱菔子、制大黄降低血脂。

十七、治窦性心动过速方 组成:党参15g生地12g麦冬10g当归10g五味子3g龙骨30g牡蛎30g苦参10g丹参30g玄参10g茯苓12g。远志6g枣仁10g红枣7枚。

本方以补气养阴、敛心安神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十八、治早搏方 组成:生地30g桂枝10g炙甘草20g苦参15g莲子心12g麦冬10g川芎10g磁石30g枣仁30g生蒲黄12g广郁金15g全瓜蒌20g茯苓10g丹参30g琥珀粉2g(蜜调服)。

本方以炙甘草汤方加减,养心阴、通心阳、安神化瘀,治疗过早搏动。

十九、治慢性胃炎方 组成:苏梗12g白芍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九香虫6g八月札10g银花10g焦山栀10g香附10g郁金12g白花蛇舌草30g黄连4g生草5g。

本方以疏肝理气止痛、泄热和胃为主。方中苏梗、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虫、八月札、香附、郁金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白花蛇舌草、黄连有清热解毒作用,可能利于清除幽门弯曲杆菌。

二十、治糖尿病慢性腹泻方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淮山药30g葛根30g诃子10g补骨脂10g五味子6g益智仁10g赤石脂10g金樱子10g生牡蛎煅牡蛎(各)30g红枣7枚。

本方以暖脾益气、补肾涩肠为主,治疗以脾肾二虚而致的顽固性腹泻、五更泻。

二十一、治骨刺、足跟痛方 组成:生地10g山药10g山茱萸肉10g丹皮6g茯苓10g泽泻10g肉苁蓉10g锁阳10g仙灵脾10g萆(艹解)xie10g制首乌12g枸杞子10g杜仲10g牛膝10g黄柏10g红枣7枚。

本方以肉苁蓉、锁阳、杜仲补肾壮阳,六味合首乌、杞子、黄柏滋阴益精,仙灵脾合萆xie散血通络,主治骨痛、行走不便。老年肾虚、骨失所养,故用补肾益精。

二十二、治骨质疏松、骨痛方 组成:附子10g肉桂3g川乌、草乌(各)9g仙灵脾12g首乌12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地、熟地(各)12g苁蓉15g黄芪15g莱菔子10g神曲10g砂仁5g。

本方以温补肾阳、散血止痛为主。

二十三、治顽固性复方性口疮溃疡方 组成:珠儿参10g生地12g玄参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芩10g黄连4g附子10g细辛4g川牛膝10g龙骨30g牡蛎30g生甘草10g。

本方滋阴降火、引火下行。==医学论文==

200例肿瘤患者舌下脉的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200例肿瘤病人舌下脉情况并与性别、年龄及其他条件相仿的非肿瘤病人配对比较,发现前者的舌下脉较后者明显异常;其中消化系、颇内、五官颌面肿瘤舌下脉异常尤为显著;良、恶性肿瘤之间舌下脉异常无明显差异。

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的病例-对照配对研究 摘要:最初对89例糖尿病人舌下脉进行调查,发现舌下脉异常率达56%,其后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舌下脉异常积分确实高于糖尿病患者,并对可能造成舌下脉异常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舌下脉异常的积分与患者的增龄、伴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中的瘀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其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1989;30(6):21

摘要:在76例2型糖尿病中,52%患者呈现有瘀血证,为评价中药的预防效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经3~6个月口服降糖药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后,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单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除胆固醇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作者认为加用益气活血药对于血糖基本控制后,依然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尤为适宜,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血管病变。

温补肾阳法临床应用及其研究的进展

温补肾阳法的临床应用近况:一、在内分泌系统疾病方面:发现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三个轴并能调整这三轴的功能紊乱。(一)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甲太腺轴:二、在造血、骨骼系统疾病方面:(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增生性关节炎:(三)骨折:三、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一)肾病综合征:(二)慢性肾炎、尿毒症:(三)肾盂积水征(由尿石症引起):(四)慢性肾盂肾炎:四、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一)哮喘:(二)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温补肾阳药的实验研究近况,一改善能量代谢;二类似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四、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五、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六、有关免疫方面的研究。

支气管哮喘采用补肾法防治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观察 摘要:初步肯定了补肾法能使哮喘获得远期疗效,并发现大多数哮喘患者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以下间称尿17羟)值低下,提示哮喘患者可能有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在进一步作AGTH2天静脉滴注试验(以下简称AGTH试验)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哮喘肾阳虚患者对AGTH试验呈延迟反应,而哮喘无肾虚者对AGTH试验呈正常反应,因此认为哮喘确有内分泌改变,由于中医分型(证)的不同而程度不同的表现。

某些平喘方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的进展

一、平喘方药支气管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一般按实喘处理,常由外邪或痰浊引起,有寒、热之分。寒喘一般多由风寒外束所致,热喘一般多因温热之邪犯肺。根据有无发热、畏寒、口渴及痰色、二便、舌质进行辨证。过敏性哮喘初起多属寒喘,但日久亦可化热;感染型哮喘(或过敏性哮喘伴感染)者多属热喘;小儿哮喘以热喘者为多;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亦多属热喘。寒喘者可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喘者常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临床上哮喘持续状态,常表现为寒热夹杂或由寒转热,治疗的代表方为大青龙汤,古今医家治疗哮喘历来重视化痰平喘,常用方药有葶苈大枣汤、三子养亲汤、桂枝厚朴杏仁汤、苏子降气汤等。

二、补肾方药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左归丸以及参蛤散等。以参蛤散、人参胡桃汤为代表的补肾益肺方药,一般应用于哮缓解期,但近年来亦有报道用于哮喘持续状态抢救者。

三、有效中草药及单方目前已报道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的中草药甚多,如洋金花、热参、椒目、广地龙、苦参等。洋金花含有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主要能对抗乙酰胆碱,从而减少气管分泌,并能松驰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可制作成吸入剂使用。热参主要含莨菪碱,东莨碱、山莨菪碱有扩张支气管及抑制唾液分泌的抗组织胺作用,制剂有热参浸膏片。椒目制剂有椒目粉、椒目油等,止喘作用迅速。广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好的解痉作用,其止喘成分为琥珀酸,已做成地龙注射液,可以肌注应用于临床,苦参煎剂经临床验证对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有效,即时平喘总有效率为86.5%。亦有人报道和专用虫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除广地龙外,尚有僵蚕、蝉衣、蜈蚣、五灵脂、炮山甲、地鳖虫、水蛭等,认为此类药物可祛风解痉、活血化瘀,有疏通气道壅塞及血脉瘀痹的作用,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有显著的疗效。

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1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特征为:(1)反映血瘀证的普遍性(共性)因素为舌质紫暗、舌体瘀斑瘀点、舌下脉瘀曲;(2)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特性(个性)因素为视网膜血管瘤形成、出血及增生。头痛、胸痛、双肢体疼痛或麻木是其瘀证的常见症状。分析表明,在体重指数增加,合并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复,视网膜病变,高脂症以及中医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血瘀证的患者病率提高。提示糖尿病并发症的产要原因在于气和血。

中药、中西药合用防治尿路结石及其研究的进展 摘要:尿路结石按其不同的证候,常归属于中医的“淋证”、“血证”、“腰痛”门,治疗则大多从“石淋”论治,方以五淋散、八正散主之。尿路结石有一定的自然排出率,排石率与结石大小相关。

一、清热利湿法:刘氏应用金钱草、车前子、石苇、泽泻、厚朴、枳壳、滑石等组成的清热利湿通淋方,共治疗37例。邓氏用金钱草、海金砂藤、冬葵子、瞿麦、扁蓄、车前子、泽泻、滑石、萆(艹解)xie、川牛膝等,治疗结石(横径大多>0.5cm)嵌顿伴继发性肾积水者12例。动物实验发现清热利湿药有增加尿流量及增强输尿管蠕动的作用,金钱草、瞿麦、车前子、茯苓、泽泻、木通等都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该法是针对结石长时间刺激输尿管壁等处,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及粘连,而采用的治疗方法。刘氏用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川牛膝、生米仁、青皮、枳壳等药,治疗尿石横径在0.6~0.8cm的患者98例。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方药并无明显的利尿作用,但能促进输尿管蠕动。由此看来,活血化瘀方药的排尿石作用并不是利尿的结果,而是由于输尿管蠕动增强而推挤结石下移的结果。上述作用则有利于嵌顿时间较久及横径较大结石的排出。

三、补肾及温肾利水法:输尿管结石嵌顿时间一长,往往引起肾积水,并影响肾功能,排石率会明显降低,此类患者可出现一定的肾虚征象。邓氏以补肾法为主,用川续断、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生地、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巴戟肉、苁蓉、胡桃肉等治疗结石伴肾积水者,结果排石率为61.1%。动物实验见到,温肾利水药并不增加狗输尿管不全梗阻性肾积水模型的肾血流量,但能使肾盂内压力显著升高,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加快。

四、“总攻”排石法:在短时间内综合采用中西医药物、针刺及其他方法,以加快排石,称之为“总攻”排石法。遵义医学院采用大量饮水、利尿剂、解痉剂、电针、运动、中药(金钱草、石苇、车前子、木通、瞿麦、扁蓄、栀子、滑石、甘草梢、大黄)等法治疗输尿管结石,排石率为58.3%,结石下移率为13.3%。“总攻”的机理是大量饮水并使用利尿剂后,尿量成倍增加,对结石起冲刷作用。

五、综合治疗法等:对横径较大的结石,或经其他疗法排石失败时可采用中药配合磁化水、超声波、电磁板、体位拍打、体操、按摩等综合措施来提高排石率。

六、中药“溶石”法:尿液中盐类析出与尿pH值有关。有报道在排石汤中加乌梅,并生吃核桃仁,使尿液酸化,以促进磷酸铵镁石溶解,用防己黄芪汤加青陈皮、王不留行、川牛膝等使pH调至6.5~7.0,以治疗尿酸结石,用黄牛角粉酒或米醋送服治疗草酸钙结石等。

七、尿路结石的预防:尿路结石无论排石或手术取石后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预防尿石复发对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用苍术、黄芪、黄柏、王不留行、滑石、川牛膝、车前子、金钱草等预防结石复发。动物实验证实车前子、金钱草、海金砂、滑石、海浮石、鱼枕骨、鳖甲、苍术、生米仁等组成的煎剂、磁化水均有防成石作用。中药加磁化水同用预防的效果更为明显。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到,中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温肾利水等法治疗尿路结石症均有一定疗效。临床应用时须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停留时间、肾功能等不同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治疗早期、较小的结石,活血化瘀法可用于治疗停留时间较长、横径较大的结石,温肾利水法有益于结石嵌顿伴肾积水患者的治疗,“总攻”法可加快排石,但年老、体弱、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排石率。

糖尿病血瘀证与虚证 摘要:对17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证发生率为61.77%,虚证发生率为79.41%;当伴有气虚、心虚、肝虚、肾虚时,瘀证患病率提高。并探讨了糖尿病血瘀证、虚证、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示:糖尿病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脏腑之虚证既可影响气的生成,又可导致血管病变,加重瘀血的形成。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

摘要:本文通过对43例慢性肾炎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穿刺活检病理之间的对比观察,说明慢性肾炎造成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不同物质基础的。本文还对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方法提出一些意见。(1)脾肾阳虚型:面目虚浮或(白光)huang白,下肢水肿或全身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血浆免疫球蛋白IgG的降低,尿蛋白大量的丧失,镜下血尿轻度或不明显,血压多数为正常,肾功能正常或有中等度的损害,亦可能伴有心功能的不全,肾病型常属此型,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后可以转化为肝肾阴虚型。肾穿刺活检病理,以膜型、膜增生型、系膜硬化型为多,系膜增生型在此型中亦可见到。(2)肝肾阴虚型: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血压偏高或增高,常伴湿热,容易感染,咽喉红痛,尿常规中以红细胞为多,亦可有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或可异常,苔腻舌红,常见于系膜增生型肾炎,IgA肾病亦常属此类。(3)脾气虚弱型: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有轻度浮肿或无浮肿,尿蛋白定量不多或有镜检血尿,肾功能大致正常,以肾炎型为多见。在病理上各型均可见到,多见于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4)肾阳衰退型:面色黧黑萎黄,唇舌肌肤有瘀点,尿少肢肿,纳差泛恶,肾功能减退,血中氮质潴留,脉弦或数,临床上可进入肾功能失代偿期,可能较多见于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硬化型及有局灶新月体形成的系膜增生性肾炎等。本组由于病例数尚不多,以及微量蛋白尿及尿毒症病人未选择为肾穿刺活检的对象,因此对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的病理关系,只能作初步探讨。

生地的临床应用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25

摘要:我院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某些补肾中药如同激素可使胸腺萎缩,从而认为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单味生地、熟地亦有类似的作用,本文着重用增大生地剂量的方法(每日30g~90g),在临床上探讨大剂量的生地是否确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或激素样的免疫抑制作用,现通过病例加以讨论。

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

摘要: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重型再障)的病死率高,治疗效果差,单用雄激素等药物治疗及脾切除效果不满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0例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的疗效,使治愈率、缓解率达到65%,有效率达90%再障治疗中应强调综合性,对某些可能有免疫机理或有髓内溶血者,则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对脾切除术后无效的患者仍继续采用综合治疗。早期治疗和坚持治疗是提高慢性严重型再障疗效的关键。本组再障治疗的疗效与治前病程长短有关,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中医治则宜补肾填髓,根据阴阳偏胜,用温肾或滋肾,并适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类汤药。温肾药用仙灵脾15~30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鹿角片10g锁阳10g等。滋阴补肾药用菟丝子30g女贞子10g枸杞子12g熟地12g桑椹子12g麦冬10g黄精30g等。补益气血药用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阿胶10g等。其中3例加用人胎干粉,每日3g装入胶囊吞服。活血、止血药用川芎10g丹参15~30g茜草15~30g墨旱莲10g仙鹤草30g。其中3例加用三七15g蒸鸡服用。均系连续服用,缓解后适当减少剂量或隔日服用1帖,维持巩固。

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温阳片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治疗组5批284例,显效率63.5~75.0%,对照组3批81例显效率仅18.5~22.2%(P非瘀证组>对照组;ET与GMP140呈明显的正相关。以上说明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ET及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GMP140水平的异常增高不仅与肾小球内高凝状态、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肾脏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慢性肾炎微观辨证的研究 摘要:本文观察85例慢性肾炎肾穿刺活检病理与辨证的关系,着重讨论阴虚型肾炎与活检病理间的相关性。认为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炎临床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肾炎型以肝肾阴虚型为多,肾病型以脾肾阳虚型为多;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间亦有一定的联系,增生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以肝肾阴虚型为多,与其它病量类型的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出结合微观辨证是丰富中医治疗学的一条有希望有途径。

糖尿病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糖尿病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纤溶改变等的关联。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酶改变等现象,在糖尿病血瘀症患者中其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害尤为显著。提示CMP-140、ET可作为反映糖尿病血瘀证的重要客观指标,同时亦表现了糖尿病血瘀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施赛珠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施赛珠》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