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指病人走路不稳,或见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或步行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短小,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以后愈来愈快,呈"慌张步态"。
步态不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对老年人跌倒要有足够的重视,应立足于预防。预防的目的是在于不妨碍老年人日常活动和自主功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跌倒发生的危险性。由于许多因素与跌倒发生有关,故预防需从多方面考虑。
1.增加体力锻炼 增加体力活动对老化速率有何影响,尚未定论,但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则有重要作用。活动多的老年人因跌倒引起的麻烦明显低于不活动者。大多数老年人最早改变是举步高度降低,常常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跌倒。部分原因是肢体协调能力呈增龄性减退,而骨盆运动减少则是重要因素。行走时,骨盆必须侧向支持体重的那条腿,才能腾出另一条腿向前行走,如果腿移动太慢,则可能发生跌倒。因此,增加髋部活动和做平衡体操有助于防止跌倒。一位比较健康的老年人可能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跌倒-丧失信心-减少活动-再次跌倒的恶性循环。预防这种危险的最好办法是坚持体力锻炼和精神鼓励。平衡体操做法如下。每节体操重复做10次。
(1)第一节,①先用一条腿站立,然后用另一条腿站立,可用手指支撑;②重复上述体操,每条腿站立时间为从1数至10;③重复上述体操,每条腿站立时间为从1数至20。
(2)第二节,①坐在餐椅上,向左转然后向右转;②重复上述体操,手臂外展;③用右手碰到左足,然后用左手碰到右足。
(3)第三节,坐着从地上拾物体举起,然后放回到地面。
(4)第四节,①站着从桌上慢慢地拿起物体,放在椅子上,然后再放回到桌子上;②重复上述体操,但是这一次是把物体慢慢地放到地面上。
2.保持精神活动:社交活动多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社会活动少的老年人,提示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动可预防跌倒的发生。痴呆和抑郁症患者因注意力不集中,纠正不平衡的能力降低,以及对环境产生危险感等原因,往往容易发生跌倒。动员患者参加保健班和做体操等活动,通过这些新型活动的刺激,能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有助于预防跌倒。
3.治疗相关疾病 虽然预防老年急性病(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所致的跌倒是困难的,但有效的控制慢性病则是预防跌倒的重要措施。高血压对小脑和大脑功能产生有害影响,往往在出现共济失调或短小步态前很久,就有平衡功能的损害,因而有效地治疗老年高血压,有利于预防跌倒的发生。许多老年人控制姿势能力减退都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梗死、灌流不足或变性有关,加强此方面的治疗可减少跌倒的发生。
4.避免用不适当的药物 凡是能够引起跌倒的药物,老年人应禁用或慎用,以避免药源性跌倒的发生。
5.改善环境因素 在养老院中,虽有较完善的安全措施,但严重跌倒发生率仍有11.7%,说明只改进环境因素来预防跌倒的作用有限。此外,对于爱活动的老年人,环境危险因素很少引起跌倒。因此,不宜过分地过分强调环境危险因素在跌倒发病学中的作用。环境危险因素只是对衰弱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才可能成为跌倒的重要原因。改进养老院和家庭的安全措施仍值得重视,如卫生间靠近卧室,马桶旁和走廊应有扶手,家具摆置适当,床和椅的高度不宜过低,防止地面积水,增加照明,穿合适的鞋和裤等,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步态不稳的原因
当脊髓、脑干、前庭、小脑及大脑皮质病变导致上述反射不能协调完成时肌肉病变时即导致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的诊断
检查步态时,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以及上下肢与躯干的配合。令患者沿直线向前走、侧行、退行、转弯,用足尖、足跟行走。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异常步态。
步态不稳的鉴别诊断
'步态不稳'与'半身不遂'的鉴别:前者是病人能行走,只是步态特殊。而后者是指偏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伴有口眼歪斜,多为中风后遗症。 足跟对足尖直线交替先前直走,共济失调者由于平衡不稳而不能进行。 向前走时令其转变方向走,共济失调者动作困难。
步态异常: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快速往前,脚掌不离地,擦地而行,且身体向前倾,有一种要扑倒在地的趋势,这是震颤性麻痹患者的典型步态,也称帕金森氏病。
蹒跚步态:是一种典型的异常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呈鸭步样。常见于神经系统疾患、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检查步态时,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以及上下肢与躯干的配合。令患者沿直线向前走、侧行、退行、转弯,用足尖、足跟行走。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异常步态。
参看
-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 糖尿病所致脊髓病
- 二硫化碳中毒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Ⅰ型综合征
- 小儿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 酒中毒性小脑变性
-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
- 小舞蹈病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 安眠药中毒
- 苯中毒
- 小儿高磷酸酶血症
-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
- 克-雅氏病性痴呆
- 柞蚕蛹脑病
- 小儿遗传性共济失调
- 小儿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
- 小儿椎管内肿瘤
-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小儿迪格奥尔格综合征
- 小儿磷酸酶过少症
- 小儿槭糖尿病
- 高钙血症
- 小儿脑瘫
- 脊柱、脊髓损伤
- 脊髓血管病
- 中风后遗症
- 脊髓蛛网膜炎
- 脑缺血性疾病
- 小儿地方性克汀病
- 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 先天性肌强直
- 步态异常
-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 老年跌倒
- 惊恐症
- 酒精伴发的精神障碍
- 脊髓压迫症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中风
- 下肢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