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脊髓压迫症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它是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内病变。有明显的进展性的脊髓受压临床表现,随着病因的发展和扩大,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遭受压迫并日趋严重,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病理变化,最终将导致脊髓功能的丧失,出现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反射、感觉、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营养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一般而论本病若能及早诊断和治疗,其预后甚佳。因此必须普及和提高对脊髓压迫症的认识和重视。  

治疗

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或(和)药物等治疗。  

对症治疗

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发生褥疮,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尿路感染,对瘫肢进行按摩、锻炼;如为高位瘫痪、注意护呼吸机能和预防肺部感染

脊髓压迫症是脊髓受到机械压迫后引起的病症。常见的病因有肿瘤、炎症外伤等。引起脊髓压迫症的肿瘤可由椎管里面的组织长出,也可由脊椎的组织长出;此外,还可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椎管内。由椎管里的组织及脊椎长出的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神经胶质瘤血管瘤等。这些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为多见。

椎管内转移瘤的原发病灶往往是盆腔、腹腔和胸腔纵隔脏器的恶性肿瘤。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炎症以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较常见。脊柱结核如在椎管内形成肉芽肿或冷脓肿,就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硬膜外脓肿是因化脓性细菌侵入椎管后,在硬膜外形成脓肿。脊柱外伤后如有脱位、骨折错位等,也可压迫脊髓。

脊髓受压后可因刺激脊髓的神经根,引起“根性疼痛”,也就是在受刺激神经根的感觉分布区域内发生剧烈而尖锐的疼痛。

脊髓是传导身体和四肢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组织。来自身体和四肢的各种感党必须通过脊髓传导到脑部,才能被感觉出来。脑部指挥的各种运动功能则是通过脊髓传导到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器官(其中包括排尿和排便功能)才得以完成。当脊髓受压后,传导功能受阻,受压区下方的感觉不能传到脑部,以致这部分的感觉丧失,处于麻木状态;受压区下方的运动器官失去脑的指挥,导致四肢和躯干肌肉处于瘫痪状态,不能动作;膀胱失去排尿功能后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结肠直肠蠕动功能失常后,出现便秘肛门括约肌麻痹后出现大便失禁。这种因脊髓受压,在受压区下方出现麻木和瘫痪的病态,称为截瘫

临床上可根据根性疼痛的位置和截瘫范围的上界,估计脊髓受压的部位。由脓肿、结核、转移癌引起的脊髓压迫发展迅速,可在数天内出现严重的截瘫;由神经鞘瘤与脊膜瘤等生长较慢的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发展缓慢,可在数月乃至十几个月内缓慢发展。

通过疾病发展过程的分析和神经功能检查,可初步判定是否为脊髓压迫症以及病变的部位。进一步检查可作脊椎X线摄片,了解脊椎骨有无破坏。转移癌和结核能在X线摄片中看出;神经鞘瘤和脊膜瘤有时也可引起脊椎骨改变。作腰椎穿刺也是判断脊髓有无受压的主要方法。要确诊脊髓压迫症,需进行脊髓造影和CT检查。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苯酯或空气,进行X线摄片。

脊髓压迫症大多需作手术治疗。长在脊髓外面的肿瘤可以切除,良性肿瘤全切除后不再复发。长在脊髓内的肿瘤不易完全切除,切除手术可能引起症状加重。转移瘤不能完全切除,手术效果不好。

硬膜外脓肿应进行紧急手术放出椎管里的脓液,脊柱结核也应及时手术清除结核病灶。如引起脊髓压迫的病因无法切除,可切除一部分脊椎骨(椎板),使椎管放宽,以减轻脊髓受压的程度,称为减压手术。恶性肿瘤可进行放射治疗抗癌药物治疗。  

病因

1、以肿瘤最为常见,约占脊髓压迫症总数的1/3以上。脊柱损伤的椎体脱位骨折片错位及血肿炎性及寄生虫性肉芽肿脓肿椎间盘突出脊髓血管畸形以及某些先天性脊柱病变等均可引起脊髓压迫。1.肿瘤 (1)起源于脊髓组织本身及其附属结构:占绝大多数,包括来自脊神经、脊髓膜脊髓内胶质细胞脊髓血管及脊髓周围的脂肪结缔组织的肿瘤其中近半数 (约47.13%)为神经鞘膜瘤包括少数的神经纤维瘤其次为脊膜瘤。被认为是恶性的脊髓内胶质瘤仅占10.87%左右此外,某些先天性肿瘤皮样囊肿上皮囊肿畸胎瘤等亦有发生脊髓硬膜外脂肪组织丰富,因此脂肪瘤的发生亦不少见肿瘤可发生于椎管腔的任何部位,但神经鞘膜瘤以胸段多见,先天性肿瘤则以腰骶部为多。

(2)起源于脊柱和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亦可侵犯、转移到椎管内而累及脊髓其中以肺、乳房肾脏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为常见,亦偶见淋巴瘤白血病侵及脊髓而发生脊髓压迫症状者。

2、炎症:周身其他部位的细菌性感染病灶经血行播散脊柱邻近组织的化脓性病灶的直接蔓延以及直接种植 (“医源性”)等途径,均可造成椎管内急性脓肿或慢性真性肉芽肿而压迫脊髓,以硬脊膜外多见硬脊膜下和脊髓内脓肿则极罕见。非细菌性感染性脊髓蛛网膜炎,以及损伤出血、化学性的如药物鞘内注射等和某些原因不明所致的蛛网膜炎则可引起脊髓与炎性蛛网膜粘连甚者蛛网膜形成囊肿而压迫脊髓。此外,某些特异性炎症如结核寄生虫性肉芽肿等亦可造成脊髓压迫。

3、损伤脊柱:损伤时常合并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又可因有椎体、椎弓和椎板的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错、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血肿形成等原因而导致脊髓压迫 。

4、脊髓血管畸形:多因先天性胚胎发育上的异常所致。后天疾患如炎症损伤动脉硬化症等能否引起脊髓血管畸形迄今尚无有力的资料证实脊髓血管畸形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的原因除畸形血管的扩张膨胀具有压迫作用外还因动脉短路静脉淤血导致脊髓缺血性损害。

5、椎间盘突出:又称髓核突出亦属较常见的脊髓压迫原因常因过度用力或脊柱的过伸过屈运动引起有谓因打喷嚏或用力咳嗽而导致椎间盘突出者,此乃实属罕见椎间盘突出亦可因髓核本身的脱水老化所致,可无明显损伤因素,多发生于颈下段,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髓核突出病程长,症状进展缓慢此乃属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一部分。

6、其他某些先天性脊柱疾患如颅底凹陷、寰椎枕化颈椎融合症、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脊柱佝偻侧突畸形以及严重的肥大性脊柱骨关节炎等均可造成脊髓压迫。  

临床变现

病程分类

病程经过及分期急性压迫如外伤性血肿转移癌、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脊髓功能便可完全丧失。急性脓肿患者常以高热寒战起病慢性压迫如良性肿瘤先天性畸形等起病极为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相应部位的不适感,轻微疼痛又非持续,往往不足以引起患者的注意。

多数患者是因疼痛较剧或肢体力弱感觉障碍出现之后才就医诊治。对症治疗后症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因此可能误诊为肋膜炎、心绞痛胆囊炎或其他内脏疾患或认为是关节炎、脊柱肥大神经根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等若此期未能得到诊治压迫将进一步进展症状亦日趋加重。

脊髓压迫症的自然病程大体可分3个阶段,即早期(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和完全受压期。

(1)根性神经痛期:亦称神经根刺激期。病变较小压迫尚未及脊髓仅造成脊神经根及硬脊膜的刺激现象。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根性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疼痛部位固定局限于受累神经根分布的皮节区域,疼痛异常难忍,被描述为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牵扯样和针刺样开始为一侧性,突然发作,突然消逝,是间歇性痛每次发作自数秒至数分钟当用力、咳嗽打喷嚏、大便等导致胸、腹腔压力突然增加时可触发或加剧疼痛改变体位时可加重或减轻。因而患者常常只取一种姿势。在间歇期内可完全正常火或在疼痛部位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虫爬、寒冷、针刺、发痒、沉重等感觉。当压迫进一步进展,疼痛加剧,变为持续性双侧性,以致可以较广泛火神经根受压到一定程度时其传导功能逐渐低下以致丧失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节有重叠,故神经根损害所出现的节段性感觉障碍,常是部分性的索不完全的,若是完全性感觉丧失提示有2个以上的感觉根受到损害。根痛并非见于所有患者以髓外压迫者多见,髓内病变则较少见病变位于脊髓腹侧者可无根痛症状,可产生运动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相应支配肌群健康搜索的肌束颤动“肉跳”乃至痉挛,或易疲乏无力这些早期症状的分布部位对脊髓受压的定位诊断有很大价值。

(2)脊髓部分受压期:病变在椎管内继续发展脊髓受到压迫,出现脊髓传导束障碍,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减弱或消失。因运动传导束神经纤维较粗对压迫和血供影响耐受力差因此运动障碍可先于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累产生受压平面对侧 2~3节段以下的痛温觉障碍压迫平面高者障碍明显。可能在腰骶段脊髓丘脑束的位置已移向背外侧所致如累及后索,则出现同侧关节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深感觉障碍,震动觉易受损害故表现也较早深感觉障碍时患者在黑暗中行走困难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脊髓受压获得的适应和代偿功能,往往在此期间逐步建立因此临床症状的加重和波动也就较为明显运动和感觉障碍出现的程序髓内和髓外病变不同髓内压迫者,运动、感觉障碍呈离心形式即自受压平面向下、向远侧发展可有感觉分离现象,根痛较少,括约肌功能障碍较早髓外压迫者,运动、感觉障碍是向心形式即自下自远侧向压迫水平发展。这是因为来自下肢痛、温觉传导纤维在脊髓内位于外侧,先于受到压迫之故根痛较常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则较晚。脊髓受压期历时比根痛期为短h一般为数月左右。但两期常相互重叠,不能截然分开。当出现长传导束症状之后即应视为脊髓已遭到部分压迫。

(3)脊髓完全受压期:亦即麻痹期横断期属本症的晚期。压迫已遍及到脊髓的整个横断面尽管无肉眼所见的解剖上横断但其功能已大部或完全丧失,脊髓受压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指 (趾)甲营养等均出现障碍上述脊髓受压的临床发病过程以慢性髓外压迫性病变表现最为典型。病程越长则此三期的出现越明显。分期并非绝对的,常有交叉重叠如在脊髓完全受压期,尚存在根痛的病例也非罕见。但分期对了解和分析脊髓受压一般规律和帮助临床早日发现抓紧治疗时机都有意义。     

不同水平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颈段病变

颈段病变的特点是:四肢都有瘫痪,下肢属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肢则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可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涉及上肢颈后枕甚至面部。根据病变的部位又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①颈上段(颈1~3)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头部颈部的运动提肩胛运动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及萎缩。四肢均有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性反射如跖反射(Babinski征)阳性,弹指征(Hoffmann 征)阳性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呃逆呕吐或膈神经受损出现呼吸困难、发音低沉,甚至呼吸肌完全麻痹。根痛限于枕部或颈后部,也可引起该区的感觉缺失。由于三叉神经下降可延伸至颈3水平因此这里的病变也可有面部感觉障碍如病变属占位性者,可因小脑延髓池的阻塞而产生颅内压增高

②颈中段(颈4~6)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四肢均有瘫痪,以肩部运动及膈肌运动受影响最大肱二头肌(颈 5~6)冈上肌(颈5~6)冈下肌(颈5 ~6)小圆肌(颈4~5)、肩胛下肌(颈5~6)等可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出现肌萎缩;肱三头肌(颈7~8)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因此临床上可见屈肘时阻力较大,伸肘时十分松弛的肌张力分离现象。根痛部位局限于肩部或肩胛部有时肩部及上臂外侧有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躯干的感觉减退或缺失平面常限于胸2水平以下肱二头肌反射消失但肱三头肌反射及两下肢的腱反射都呈亢进。

③颈下段(颈7~8胸1)主要临床表现:手指活动有明显的瘫痪伴有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前臂的肌肉也可呈不同程度的萎缩及弛缓性瘫痪根痛部位限于前臂及手指上肢有节段性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躯干感觉平面止于胸2水平。肱二头肌的反射正常,但肱三头肌反射(颈7~8)桡骨膜反射(颈5~6)、指屈反射(颈6~7,胸1)均可消失病侧出现Horner综合征

胸段病变

胸段(胸1~11)病变特征较少患者常呈两下肢的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的平面在胸2以下,腹股沟以上因此正确的节段定位比较困难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①两上肢不受影响,但两下肢呈痉挛性瘫痪。

②根痛的表现为肋间神经痛上腹部疼痛、腰背痛等有时伴有带状疱疹的部位及根痛的部位具有定位意义。感觉障碍的部位随病变部位而定大体可根据以下关系确定:病变在胸2者感觉障碍水平止于第2肋骨水平;病变在胸4感觉障碍止于乳头水平;胸6齐胸骨剑突水平;胸8齐肋缘水平;胸10平脐水平;胸12齐腹股沟水平等。

③两下肢的腱反射亢进及腹壁反射减退或消失。腹壁反射分上、中下三部分上腹壁反射消失表示胸7 ~9有损害;中腹壁反射消失表示胸9~11有损害;下腹壁反射消失表示胸11~腰 1有损害。

④脐孔征(Beever征)阳性,可见于胸10病变。令患者仰卧向前抬头检查者以手压其额部以加阻力此时可见患者脐孔明显地上移。

腰段病变

腰段病变的特征是两下肢有瘫痪,感觉障碍位于腹股沟之下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又分腰上段与腰下段 。

①腰上段(胸12~腰2)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如下:两髋关节屈曲及股内收动作有瘫痪同时可见髂腰肌缝匠肌耻骨肌及内收长肌等萎缩由于这些肌肉部位较深,常不易被察觉膝、踝、足趾的运动为痉挛性瘫痪。根痛部位在腹股沟部臀外部、会阴或大腿的内侧大腿的上部及腹股沟上下有感觉减退符合节段性分布。膝反射亢进,提睾反射消失。下肢有锥体束征。

②腰下段(腰3~骶2)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受到很大限制。根痛出现于大腿的前外侧或小腿的外侧。感觉障碍限于两下肢,呈节段性分布股二头肌反射、提睾反射可正常,但膝反射半腱半膜肌反射臀反射、踝反射均可消失大、小便失禁或潴留。(4)圆锥病变:圆锥(骶3~5)及尾节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两下肢常无明显的运动障碍肛门及会阴部有鞍状的感觉障碍性功能障碍,包括阳痿射精不能这两者并不同时发生,因它们各有不同的中枢。勃起中枢位于骶1~3而射精中枢则位于骶3~4。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膀胱失去张力而扩张。病变单纯侵犯圆锥者,反射障碍极为少见;多数病变在侵犯圆锥的同时也累及周围的腰神经根故反射的影响常较单独圆锥这几个节段所引起的影响为广泛膝踝趾肛门等反射均可消失。

(5)马尾病变:在腰1椎体以下椎管内不再有脊髓存在只有腰2至尾1的神经根及终丝各走向它们相应的椎间孔而先后离开椎管。腰2神经根在腰椎2~3间隙离开椎管,腰3神经根在腰椎3~4间隙离开椎管,依此类推。因此,马尾病变的部位越高,它侵犯的神经根越多表现的症状也越广泛一般说,它的临床表现与脊髓腰段病损相似但是肌肉的瘫痪是松弛性的有明显的小腿肌肉萎缩,膝以下的各种反射消失并在小腿部分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出现的症状体征合并有原发病表现,也可以看作并发症(参见临床表现)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  

鉴别诊断

首先必须明确脊髓损害是压迫性的还是非压迫性的,通过必要的检查便可确定脊髓压迫的部位或平面,进而分析压迫是在脊髓内还是在脊髓外以及压迫的程度;最后研究压迫病变的性质。这是诊断脊髓压迫症的基本步骤和要求。为此必须将病史临床检查所得结合辅助检查有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一般均能正确做出诊断。 1.脊髓压迫与非压迫的区别脊髓压迫症的早期常有根痛症状因此需与能引起疼痛症状的某些内脏疾病相鉴别例如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肾结石等。通常是一时性混淆一般经对症药物治疗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脊髓损害的体征便可鉴别。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别。

(1)脊髓蛛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平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蛛网膜下隙分散成不规则点滴状、串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关联。形态特殊易于识别。

(2)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常有全身不适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脊髓损害症状往往骤然出现数小时至数天内便发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较清楚易检出肢体多呈松弛性瘫痪合并有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应与无明显外伤的急性椎间盘突出作仔细鉴别。脊髓炎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单核及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有轻度增高若细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增高。

(3)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病程长。早期症状常为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及无力。病变多见于下颈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多数病例属脊髓胚胎发育异常病变特征是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有一长形空洞,其周边有神经胶质增生因此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分离即痛温度觉缺失,触觉及位置、振动觉保存。下肢有锥体束损害体征根痛少见,皮肤营养改变常很显著可有家族史腰穿无阻塞现象火罐网,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4)脊柱骨关节肥大性改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病变以颈下段及腰段最常见颈段者初期有上肢手部麻木或肩部酸痛、沉重感等症状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症状常因颈部位置不当而加重严重者出现手掌肌群萎缩弹指(Hoffmann)试验阳性。转动头位时可发生头晕眩晕等椎基动脉缺血症状X线平片可见明显骨关节肥大性改变,脊柱生理弯曲消失,呈强直状,腰椎常见侧突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蛛网膜下隙呈不完全阻塞现象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亦相应增加。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为一种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因此以运动障碍为主一般无感觉障碍。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现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缩舌肌萎缩严重者有构音困难病变以上运动神经元为主时,腱反射亢进。脊髓腔无阻塞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6)脊髓压迫症合并几种少见的临床症状:①压迫病变在高位颈段时常伴有脑神经麻痹,特别枕大孔区脊颅型肿瘤,如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耸肩无力,当三叉神经脊髓束受压迫时则有头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偶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髓肿瘤同时伴有位听神经瘤者②水平眼震亦多见于脊颅型肿瘤,由于压迫内侧纵束(该束主要协调眼球运动,可自中脑下达T1水平),或因病变影响小脑或血循环障碍导致水肿等。

③脊髓肿瘤伴有视盘水肿以腰骶部肿瘤较常见,但总发生率并不高。临床检查除发现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外,颅内并无异常肿瘤切除后视盘水肿消失可能原因为肿瘤影响了脑脊液吸收或同时伴有脑脊髓病理性分泌增加所致。上述少见情况在鉴别诊断时宜注意。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动力变化和常规、生化学检查是诊断脊髓压迫症的重要方法。

1.脑脊液动力改变当压迫性病变造成脊髓蛛网膜下隙阻塞时颅内压不能传递到阻塞水平以下的脊髓蛛网膜下隙。因此出现阻塞水平以下的脊髓蛛网膜下隙压力低下有时甚至测不出。偶见压力正常甚至升高者这多属部分或没有阻塞的病例完全阻塞者压力一般均低且不见脑脊液平面的波动。脑脊液压力的病理性改变对诊断脊髓压迫症和蛛网膜下隙阻塞意义很大。脑脊液动力检查大致有3种结果:

①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

②部分阻塞;

③完全阻塞马尾部病变(肿瘤)作腰椎穿刺时针头有刺入肿瘤的可能这时得不到脑脊液若有液体可能为肿瘤囊液颜色一般呈黄色较黏稠其压力不受动力试验的影响不要误认为是蛛网膜下隙的完全阻塞。此时应选择上一个或两个椎间隙重新穿刺,如获得脑脊液,则可借此判断病变部位。肿瘤体积的大小是导致蛛网膜下隙阻塞的主要因素但肿瘤周围的蛛网膜是否有粘连亦有重要影响。此外胸椎的管腔比腰段和颈下段为狭小,同样大小的肿瘤在胸段比腰段、颈段更早引起完全性阻塞。

2.脑脊液细胞计数一般均在正常范围炎性病变者多有白细胞增加;肿瘤有出血坏死者红细胞和白细胞可有增加

3.脑脊液颜色与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少者无色透明,蛋白质含量高者呈淡黄至橘黄色。苯酚(石炭酸)试验可自( )至( ) 不等,其定量每百毫升中自数百毫克至1g以上,放置一旁可自行凝固,称自凝现象脊髓压迫症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多少与脊髓蛛网膜下隙阻塞的程度阻塞时间和阻塞水平的高低有关。一般阻塞越完全、阻塞时间越长阻塞水平越低,蛋白质的含量也越高。肿瘤性压迫比非肿瘤性压迫蛋白质含量高尤其是神经鞘膜瘤,多生长在蛛网膜下隙,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又比其他类型肿瘤为高脊髓压迫症引起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的增高,亦可因为脊髓供应血管受压迫而淤血缺氧,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出增加;还可因蛛网膜下隙阻塞,使远侧的脑脊液不能参与正常的循环,少量被吸收而浓缩所致。应该指出,腰椎穿刺作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时,由于可能引起肿瘤位置的移动(如神经鞘膜瘤),使脊髓压迫症状突然加重或疼痛加剧,事前必须估计到。  

其它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判断脊髓病变并不困难,但要精确地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和性质却非易事。尽管临床上某些有价值的病灶性体征可供定位诊断但误差还是常有的,对病变程度和性质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差距就更大些因此,一般均需作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当考虑施行手术或做放射治疗之前选择适合的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

1.脊柱X线摄片正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脊柱损伤重点观察有无骨折错位、脱位和椎间隙狭窄等。良性肿瘤约有50%可有阳性出现,如椎弓根间距增宽、椎弓根变形或模糊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疏松和破坏转移性肿瘤常见骨质破坏病程早期可无任何变化,病程越长骨质改变出现率越高程度亦重 。

2.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楚地显示各不同轴线的断层图像,提供较清晰的解剖结构层次。对脊髓病变的部位上下缘界线位置及性质能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诊断脊髓病变最有价值健康搜索的工具。

3.CT分辨力较高者肿瘤小于5mm便能检出图像较清晰。能确切显示肿瘤位置和肿瘤与脊髓的关系 4.脊髓造影无MRI、CT设备的医疗单位,可借此帮助诊断 5.核素扫描应用99mTc,或131I(碘化钠)10mCi,经腰池穿刺注入半小时后作脊髓全长扫描,能较准确判断阻塞部位患者痛苦较小反应亦少。  

预后

脊髓压迫症的预后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压迫病因的性质及其可能解除的程度髓外硬脊膜下肿瘤一般均属良性能完全切除,其预后比髓内肿瘤和不能全切除的其他类型肿瘤为好脊髓功能可望完全恢复对可能切除的髓内肿瘤和血管畸形,除少数术后症状加重外,多数病例手术后症状可获相当满意的恢复单纯作椎板切除,疗效短暂,亦有术后加重者转移性肿瘤手术效果极差蛛网膜囊肿椎间盘突出(胸椎间盘突出手术疗效差)以及能完全切除的某些硬脊膜外炎性或寄生虫性肉芽肿其手术疗效亦令人满意健康搜索因外伤所致的硬膜外血肿及其他异物造成的脊髓压迫,均应尽早施行手术切除,其疗效常取决于脊髓原发损伤的性质及程度。

2.脊髓功能障碍的程度在解除压迫之前脊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者手术效果大多良好而术前脊髓功能完全丧失者,手术效果大多不佳换句话说术前脊髓功能障碍愈轻,其疗效愈佳,反之亦然。普遍认为当脊髓功能完全障碍超过半年以上者,即使压迫病变能完全解除,其功能恢复亦不满意。但亦有个别病例完全瘫痪已1年以上手术解除压迫后脊髓功能仍获得相当恢复这充分说明脊髓对慢性压迫具有极好的耐受能力因此对那些脊髓功能已完全消失但压迫可能完全解除的病例,不应放弃治疗及失去信心亦有认为瘫痪肢体仍处于痉挛性者,如能解除压迫均有一线恢复的可能。

3.脊髓受压平面的高低一般而言,高位的压迫比低位压迫预后差。但亦曾遇到同样大小的肿瘤,在下颈段比胸段手术效果更佳者这可能是胸段椎管腔比下颈段椎管腔狭窄,手术时脊髓遭受损伤机会较大有关。

4.压迫病因解除的早晚。

5.急性压迫与慢性压迫急性压迫脊髓的代偿功能来不及发挥因此比慢性压迫预后为差。

6.解除压迫后脊髓功能恢复程序一般浅感觉恢复较快,少数病例当压迫解除痛觉即时有一定程度恢复或感到原有的束紧感消失。感觉恢复总是自上而下,而运动障碍的恢复往往自指(趾)端开始,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恢复出现最晚若术后1个月以上脊髓功能不见丝毫进步者提示预后不良。  

预防

主要是预防各种原发病对脊髓的压迫损伤。提倡早期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在治疗中,应尽早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 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或可部分改善脊髓的功能。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脊髓压迫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脊髓压迫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