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哀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治病症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

腹哀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便秘等。

现代又多用腹哀治疗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腹哀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

腹哀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

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便秘,肠出血。

概述

肠哀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学》(南京)。即腹哀

腹哀为经穴名(Fùāi SP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交会穴。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肠哀的别名

肠哀(《针灸学》(南京))、肠屈。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特异性

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穴名解

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

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

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犹如腹部发由哀鸣的声音,因而名之。

所属部位

腹哀穴定位

标准定位: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

腹哀位于腹部,当脐上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

另说腹哀在大横上2寸(《备急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腹正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腹哀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腹哀穴的位置(肌肉

腹哀穴的位置(内脏骨骼

取法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在脐中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下1寸,中线旁开4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外侧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

腹哀穴的功效与作用

腹哀有理脾胃、通肠腑的作用

腹哀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作用。

腹哀有理气调胃之功用。

春秋繁露》云:“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腹哀配梁丘足三里中脘,治急性腹痛。

腹哀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消化不良。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肠哀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肠哀》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