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黄连.jpg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其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的功效,可治疗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等病症。

药性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

1.骨蒸潮热。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治阴虚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小儿疳热。本品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退虚热,故可用于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万病回春》)。

3.湿热泻痢。本品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尤善除胃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还可用治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常配刺猬皮麝香为丸,如胡连追毒丸(《外科正宗》)。

用量用法

煎服,1.5~9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炮制

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鉴别

根茎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枝,市售品多为小段,长2~9cm,直径3~8m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栓皮脱落处呈褐色;上端有残留的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后呈半圆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断面可见维管束小点4~7个,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而持久。

“八哥眼”:指胡黄连药材断面的维管束群,由4~10个类似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酷似鸟类“八哥”的眼睛。

胡黄连鉴别.png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

2.《开宝本草》: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3.《丹溪心法》:去果子积。

4.《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附方

1.治肥疳热:川黄连五钱,胡黄连五饯,朱砂一钱(另研)。上二物为细末,入朱砂末,都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于铫子上用线钓之,勿着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食后。(《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

2.治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鉴》)

3.治痢血: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腊茶清调下,食前、空腹温服。(《苏沈良方》三物散)

4.治热痢腹痛:胡黄连末,饭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三十丸。(《金匮钩玄》)

5.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捣罗为末,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漫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本草图经》)

6.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孙用和

7.治吐血、衄血:生地黄、胡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煎茅花汤送下。(《普济方》胡黄连散)

8.治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济急仙方》)

9.治痔疮疼肿,不可忍者:胡黄连末,鹅胆汁调涂之.(《孙天仁集效方》)

10.治痔漏成管:胡黄连(净末)一两,穿山甲(麻油内煮黄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末五钱。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不用针刀挂线,不受苦楚。如漏之四边有硬肉突起者,加蚕茧二十个炒末,和入药中,比及遍身诸漏皆效。(《外科正宗》黄连闭管丸)

11.治痈疳疮肿,已溃未溃者皆可用之: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以茶或鸡子清调涂。(《简易方论》)

12.治杨梅疮毒:胡黄连、猪胰同煮服。(《本草求原》)

别名

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e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

出处

新修本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胡黄连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胡黄连》经典原文。